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社区里的“小麦调解室”受欢迎

  □本报记者  陈春艳

  在通辽市科左后旗甘旗卡镇民族社区,有一个社区警务室——“小麦调解室”。社区里发生的各种矛盾、纠纷,都会在这里得到解决。这间调解室,成了民警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的“连心桥”。

  前几天,民族社区居民王女士来到“小麦调解室”向民警反映,她家单元楼下水管道堵塞,严重影响了大家的生活。王女士介绍,一楼住户私自将下水管道修改,导致楼上的住户厨房下水道无法使用,邻居们多次找物业公司都协商未果。“小麦调解室”的民警了解情况后,马上开始走访调解,经过十几天的工作,这个单元所有住户与一楼业主达成一致意见,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居民们也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民族社区是甘旗卡镇最大的社区。为了方便群众办事,2020年12月,科左后旗公安局甘旗卡镇第一派出所在科学测算服务群众交通半径基础上,推动警力下沉,在民族社区设立了全旗唯一一个带有户籍业务的社区警务室。警务室成立之初主要是为了方便群众办理户籍业务,然而在实际运行中民警发现,社区内只要有矛盾纠纷,居民就会到警务室求助。面对此情况,甘旗卡镇第一派出所积极争创“枫桥式派出所”,做细社区警务,积极探索基层调解工作新思路新模式。今年4月,在这间警务室设立了以片警麦拉苏名字命名的“小麦调解室”。调解室集“服务、调处、宣传”三位一体,在宣讲民族政策、化解矛盾纠纷、解决实际问题、落实便民举措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根据社区蒙古族群众居多的实际,派出所安排了3名懂民族工作的民辅警进驻警务室开展相关工作,确保与群众说得上话、唠得了嗑,不断推动民辅警工作方式更接地气。

  如何更好地调解社区矛盾纠纷?调解室负责人、片警麦拉苏在多年的工作中总结出了自己的妙招儿:邀请有威望的退休法官、民警和在职律师成立党支部,共同开展联调工作。调解过程中,如果遇到了“难啃的骨头”,还要协调综治、司法、街道、社区等部门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治安积极分子等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化解矛盾纠纷。截至目前,“小麦调解工作室”共接待群众500余人次,调解各类矛盾纠纷20件,调解成功率达99.5%。

  警务围着民意转,民警围着群众转。警务室的3名民辅警除了回派出所日常值班外,其余工作时间全部在社区。工作中,他们深入群众家中,面对面与群众促膝长谈,向群众大力宣传民族法规政策,认真倾听群众疑惑,详细解答群众问题,进一步提升了广大群众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特别报道
   第05版:要闻
   第06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第08版:阿拉善
   第09版:法治
   第10版:先锋
   第11版:出彩
   第12版:公益广告
“沉浸式”普法
以诉源治理“最优解”画和谐稳定“同心圆”
优化警务服务 擦亮“旅游名片”
守护乌梁素海
社区里的“小麦调解室”受欢迎
◎一线传真
以“充值油卡有优惠”为诱饵诈骗 苏某获刑8年
“法润乡村”行
离婚时可以争取“家务补偿费”,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