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盐碱地里稻谷香

水稻丰收。
  □本报记者  肖璐

  暮秋林西,“丰”光几何。在赤峰市林西县五十家子镇孤榆树村盐碱地里,4000亩水稻喜开镰。

  暖阳下,稻浪滚滚,十里飘香,收割机开足马力,在高标准农田里来回穿梭,金黄色稻秆被迅速地卷进卷出,割稻、脱粒、装车一气呵成,奏响了盐碱地上的“丰收曲”。村民们忙着装袋转运,一幅秋收画卷正浓墨重彩地呈现。

  “这些天,我们就等着霜降后收粮,做梦也想不到盐碱地里还能稻谷飘香,高兴啊!”村民马云广满面笑容,难掩内心的激动。

  盐碱地上种粮难,曾是制约林西县粮食生产的一大难题。为了唤醒这一“沉睡”资源,林西县积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充分挖掘盐碱地和中低产田潜力,以五十家子镇沿查干沐沦河的盐碱撂荒地为试验区,强化农业高新技术推广应用,深入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积极培育推广抗旱耐盐碱适生作物,向盐碱地要粮、向科技要粮。

  “今年,县里投入了3400万元,不断加大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力度,因地制宜发展水稻种植,为盐碱地治理与综合利用做出有益探索。”林西县五十家子镇党委书记王金柱说。

  盐碱地里种粮,科技赋能少不了。从会种田到“慧”种田,林西县全程采用植保无人机GPS定位系统,推行标准化技术示范应用,实行统一标准、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五统一”管理模式,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构建起“良田+良种+良法”三良一体化“以稻治碱”的高效治理模式。

  “种水稻本身就是改良盐碱地的一种方法,可以达到盘活的效果。”盐碱地水稻种植基地管理人员姜彬说,春种时施洒改良剂,改良土壤pH酸碱度,再种植抗盐碱新水稻品种“黑粳12号”,后期压盐压碱,抓好水肥一体化管理和高效节水灌溉,盐碱地就“活”过来了。根据测评,这片稻田目前平均亩产可达400斤。

  林西县还拓宽致富新“稻”路,探索“一田双收、一水两用”立体农业绿色发展模式,采取稻蟹共生立体生态养殖方式,稻因蟹而优,蟹因稻而贵,利用水稻与螃蟹之间的生态关系,减少水稻农药喷洒量和螃蟹饲料喂食量,实现经济收益与生态环境改善双丰收。

  从昔日“冬春白茫茫,就是不打粮”的盐碱地到如今“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米粮川,林西县探索出一条“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泉活水,也写下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林西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清源  朱翠红参与采访)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东北振兴特刊
   第06版:内蒙古全民健身
   第07版:出彩
   第09版:联动采访现场短新闻大赛
   第10版:旗县融媒
   第11版:先锋
   第12版:读图
“擂台比赛”比出成绩赛出干劲
“文艺+”唱响民族团结主旋律
三代人眼中的敖伦苏木古城
尽享“家门口”的幸福
盐碱地里稻谷香
“傍”上龙头企业 稳坐“致富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