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里派人主动联系我,给我介绍了家乡这些年的变化和未来的发展目标,和对返乡创业者的各项优惠政策,这才让我下定决心回乡投资。”10月25日,在外摸爬滚打10多年,目前已是国内某大型集团公司高管的坝顶村“名誉村主任”赵喜才对记者说。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创新农村人才引进机制,围绕全县4个产业基地建设目标,结合鸿雁人才的职业和特点,由相关部门和乡镇分别与鸿雁人才开展点对点联络,强化其乡情纽带关系和反哺家乡情怀,吸引了大批在外鸿雁人才利用自身人脉和经验支持、帮助武川经济社会建设。
“坝顶村乡村旅游项目按照果蔬采摘区、动物园区、餐饮住宿区、休闲娱乐区等功能区划建设,目前项目建设主体工程已完工,进入装修阶段,下一步,我们将协助赵喜才加快工程进度,争取尽快开业。”在返乡创业人员赵喜才投资建设的旅游景区游客接待中心楼下,坝顶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德华介绍说。
2022年以来,武川县各乡镇及村党组织将91名有意愿助力家乡建设的在外鸿雁人才聘为“名誉村主任”,其中已有11人在家乡进行了投资,27人表达了强烈的返乡创业意愿,其他“名誉村主任”也都以不同方式积极帮助家乡开展了产业指导、公益捐助、产品销售、信息传递等工作,有效搭建了“家乡人”服务家乡建设的平台。
在燕谷坊全谷物科技产业园党群教育中心,内蒙古燕谷坊生态农业科技集团副董事长孙注介绍说,虽然一直在外打拼,但我始终心系家乡发展,在县委政府大力支持下,燕谷坊集团主动融入武川县“两麦一薯一羊”的产业战略,积极投身“万企兴万村”行动,通过“企业+基地+科技+农户”的模式,带动全县9个乡镇16544户农民共同创富,燕麦订单种植面积已达到50多万亩。
在常态化点对点联络的同时,武川县根据鸿雁人才的职业和特点,结合全县产业、事业发展的需求,寻找帮扶的切入点和合作的契合点,给予优惠政策,帮助项目建设落地,以促进乡村鸿雁人才返乡创业为抓手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之前村里大部分农户主要依靠种植传统农作物作为收入来源,产量和收益并不理想,看到我父亲试种冷凉蔬菜便觉得这个产业前景好、适合当地气候,所以辞掉原来的工作返乡创业,在县里各项优惠政策的支持和科技平台的牵引下,现在种植冷凉蔬菜年均纯收入能达到100万元以上。”在自家的大田里,武川县日新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高玥荣告诉记者。
2019年,日新种植专业合作社与呼和浩特市土壤肥料工作站合作引进冷凉蔬菜方面强项的方智远院士专家团队,建立了武川县冷凉蔬菜院士专家试验站,积极发挥科研平台优势,把最新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乡村产业振兴“致富果”。
目前,日新种植专业合作社入社人员120名,现经营耕地4000亩,种植甘蓝、娃娃菜、莴笋等冷凉蔬菜10余种,成功带动周边农户350余户种植冷凉蔬菜,户均增加收入5000元以上,在生产季节还能解决当地30名低收入人群的就业问题,雇佣季节性临时工800人次。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强与在外优秀人才的联络、沟通、走动、互动,加大返乡创业招引、扶持力度,强化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为更多鸿雁人才释放出更多新机遇,吸引更多‘归雁’在家乡安心创业、舒心就业,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武川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赵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