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如夏烈日炎。在赤峰市宁城县小城子镇柳树营子村水泥路施工工地,近100名村民顶着烈日,头戴安全帽、手拿铁锹,干得热火朝天。
在工地干活20多天的柳树营子村村民王海,一算能挣5000多元,兴奋不已。“我因为年龄大,干活不利索了,到外地干活担心别人不雇用,听说镇里有个以工代赈的项目,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过来了,结果就把我留下了,现在我在这儿干得非常好,不仅挣到一笔不小的收入,还学会了支模、打点、画线等技术活。”王海高兴地说道。
这段总长1166.8米的水泥路,是小城子镇以工代赈乡村道路建设项目。该项目7月9日开工建设,眼下正是路基开挖的关键期,工地每天用工都在80人以上。务工的村民根据不同工种,每人每天都能拿150-400元不等的工资。
自2021年以来,宁城县抢抓国家大力推行以工代赈政策机遇,紧扣促进就业增收根本目标,探索构建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四位一体”赈济模式,以“先有群众、后有项目”的原则,着力扩大面向农民工、脱贫人口的以工代赈规模,实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助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以工代赈+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使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得到解决。围绕农村生产生活、交通、水利、林业草原公益性、易地搬迁安置点配套公益性等五大基础设施领域,选取一批基础设施短板项目纳入以工代赈项目储备库。截至目前,宁城县已谋划储备45个以工代赈项目。
——“以工代赈+劳务报酬”,让劳务报酬及时足额发放到群众手上。宁城县政府按时足额将项目资金拨付给施工方,施工单位每天建立务工台账,每个月根据用工情况制作劳务报酬发放表,通过务工人员银行卡支付劳务报酬。
——“以工代赈+技能培训”,帮群众实现增收、掌握技术。宁城县要求所有以工代赈项目施工单位,必须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对务工人员进行统一安全及技能培训,提升群众劳动致富能力。目前,已开展26期培训,培训了1948名务工人员。
——“以工代赈+公益性岗位”,保群众就业稳定、收入稳增。宁城县按照“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公益性岗位设置”的模式,合理设置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参加完培训并熟悉项目的困难群众到公益性岗位就业。
——3个项目管理机制,确保以工代赈项目政策落实到位。通过建立综合协调机制、公示公开机制和验收检查机制,及时解决和处理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让项目公开、透明,在阳光下运行,确保项目工程质量。
2021年以来,宁城县已累计争取中央投资4508万元,实施以工代赈项目9个,发放劳务报酬908万元,受益群众730人,人均年增收1.2万元。
今年,宁城县投资1968万元,实施4个以工代赈项目,目前已完工3个。正在实施的宁城县小城子镇以工代赈乡村道路建设项目为中央预算内以工代赈示范工程,总投资796.69万元,涉及高桥、刘家窝铺、柳树营子等9个村,共新修通村公路12.685公里。
“项目开工以来共有包括易地搬迁群众在内的65人参与工程建设,已经为务工群众发放劳务报酬87万余元。”宁城县发改委地区经济股股长李海全告诉记者,项目实施整个过程预计能够吸纳130余人,发放劳务报酬240余万元,将很好地激发务工群众依靠自身劳动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践行以工代赈的初心。
接续奋斗开新局,乘势而上勇作为。“十四五”期间,宁城县预计投资2.1亿元用于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项目落地后将极大地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环境和村容村貌。同时,通过发挥“赈济”作用,可带动3560余名农村劳动力通过务工直接获取经济收入,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增收。
“今年我们在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两个领域,重点储备了发放劳务报酬占比高、带动当地群众务工人数多、政府组织群众务工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的10个计划在2024年实施的以工代赈项目,让以工代赈这个惠民好政策,真正在宁城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宁城县发改委副主任张瑞涛表示,作为行业主管部门,我们会同有关部门通过日常调度、现场检查和督查问责等方式加强项目监管,确保以工代赈政策不走样、出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