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经过20多年的保护和发展,位于赤峰市巴林右旗北部,入选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天然博物馆”“物种基因库”和重要的生态屏障——

一方生物多样而美丽的净土

  □本报记者  李国萍

  暮秋时节,从赤峰市巴林右旗出发,沿206省道一路向北,山林水草自然勾勒,满目炫彩的油画世界令人惊叹。行驶一百多公里,过了辽州白塔,就到了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作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突出的物种珍稀性,诠释了2023年又一次顺利通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第二次十年评估的魅力所在。

  这是一个以森林、草原、湿地、沙地等多样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和西辽河上游水源涵养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10.04万公顷,境内设立了正沟、王坟沟和乌兰坝3个核心区。在保护区科研科长洪美静的带领下,记者领略了大自然赐予这个“天然氧吧”的神奇与多年保护的成效。

  刚刚拿到2023年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青年科学奖”荣誉称号的洪美静,在保护区工作十多年来,投身于资源考察、监测、定期观察新物种、科研项目实施等工作中。说起保护区这些年的变化,洪美静如数家珍。她介绍,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现有6个植被型、10个植被亚型、39个群系。保护区通过加强森林草原防火、天然林停采等措施全面提升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力度和保护成效。自2002年起,境内87万亩天然林全部停采,封山育林育草面积达到100万亩,保护区林草覆盖率已达到89.97%。由于生态系统得到了较好的保护,调查新记录野生动植物种数与2011年相比,维管束植物、鸟类、兽类、菌物等生物资源的种类增加了590种,达到3079种,其中国家二级以上重点保护动植物有73种。野生动物栖息地也在不断扩大,动植物种类和数量增加明显。经科学估算,野生马鹿种群从1995年的500余头,增长到2021年的2388头,大鸨从2010的15只左右,增长到2021年的34只左右。

  1997年4月建立的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经过20多年的保护和发展,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天然博物馆”、“物种基因库”和重要的生态屏障。这里愈来愈浓的生态底色,是每一位保护者用双脚丈量,用汗水守护的成果。

  90后“林四代”鲍鹏宇,大学毕业后不久便成为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监测科一名工作人员。他说:“我生长在此,山里的一草一木都是我的玩伴,我也见证了这里的生态变迁。”

  保护生物多样性,摸清家底是前提。据鲍鹏宇介绍,目前保护区已采集、制作、储存了2万多份动植物标本,录制拍摄了大量影像资料,完成了保护区哺乳动物、鸟类、维管束植物、苔藓、菌类等资源的监测调查,为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拓展、保护能力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赛罕乌拉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1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这无疑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契机。

  多年来,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严格执行相关规定,不断提高建设和管理水平,在保护、发展和支撑三大功能的实践和示范方面起到了表率作用。2021年起自治区应急管理厅安排一架AW-119型直升机长期在保护区巡防,保障林区内资源安全。目前,保护区内先后增设远程视频监控、交通要道口视频监控等设施,基本实现了核心区、缓冲区视频监控全覆盖。在野生动植物保护及救护上,不仅在野生动物活动区内设置饮水池,大雪封山期间还要补加饲草。与此同时,加大对文化古迹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通过在保护区设立自然博物馆、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实现了赛罕乌拉这一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又好又快发展。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维护自然生态平衡……随着建设步伐的加快,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在向融自然保护、科学研究、生态旅游、持续利用于一体的多功能、多学科、综合性的自然保护区发展,在守护生物多样性中,构建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方净土。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经过20多年的保护和发展,位于赤峰市巴林右旗北部,入选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天然博物馆”“物种基因库”和重要的生态屏障——~~~
~~~
~~~
~~~
~~~
~~~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联动采访现场短新闻大赛
   第06版:北疆文旅
   第07版:生态环保
   第08版:出彩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经济周看
   第11版:收藏
   第12版:公益广告
一方生物多样而美丽的净土
【纵览】
共建万物和谐家园
凉城入选2023年国家环境健康管理试点县城
综合治理让陶赖沟成为生态水系景观带
工业园区的“绿色”红利
梦幻阿尔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