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本报赤峰11月2日电 (记者 王塔娜)日前,喀喇沁旗上榜生态环境部公布的第七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名单。
近年来,喀喇沁旗努力践行“两山”理念,依托全旗308万亩林业用地和275万亩有林面积,持续厚植生态优势,促进林业保护转化为林业可持续性开发,全旗林业经济发展势头迅猛,综合产值达到20亿元。在探索“两山”转化路径上,喀喇沁旗坚持试点先行,选取旺业甸、马鞍山、王爷府、大牛群4个国有林场作为试点单位,选育适宜本地发展的林菌、林药等优质品种,率先替群众发展林下经济“试了水、缴了学费”。目前,全旗林菌种植面积达1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赤松茸种植基地,亩均效益达5万元,“喀喇沁赤松茸”即将通过林产品森林认证,在国际市场通用;针对经济林产业、林下经济产业分类进行扶持奖励,累计发放林业经济补贴资金2000万元。全力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2年间累计争取上级各类资金3200万元用于林业经济发展;瞄准林业经济全产业链发展,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引进实施投资21.5亿元的上海汇济药业现代林下中药产业园等一批高质量项目,摸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模式,走出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产业发展之路。
玉泉区
三项举措激发“银发力量”
本报呼和浩特11月2日讯 (记者 郑学良)近年来,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深入挖掘“银发人才”宝贵资源,推进建强“银发人才库”,更好发挥“银发人才”优势作用,为当地高质量发展赋能“银发力量”。
让“银发人才”聚起来。玉泉区老干部局通过多种途径吸纳了一批政治立场坚定、身体状况良好、奉献意识较强、掌握一技之长的离退休干部加入“银发人才”队伍。把各行各业有专业特长的老同志凝聚起来,逐一登记造册,建立银发人才档案。目前,该区“银发人才库”登记人数已达290人;让“银发人才”强起来。根据他们的专业特长和社会资源优势进行分类,并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建立“银发人才库”8个。利用他们的技术特长和经验优势,按照宣讲、帮教、科技、医卫、文艺、支农、法律、综合等8大领域精准分类建档;让“银发人才”动起来。发挥“银发人才”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为社区发展建言献策,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开展文明引导、环境保护、帮扶老幼等志愿服务,依托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大学、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等场所开展书法、绘画、朗诵、健身、阅读等活动,充分激发“银发人才”活力。
乌拉特后旗
嘎查村民增收路上的“节水密码”
本报巴彦淖尔11月2日电 (记者 薄金凤)不耽误养羊、不耽误出门办事儿是乌拉特后旗乌盖苏木巴彦淖尔嘎查村民额尔德花日如今种地的真实写照。回忆起几年前农田浇水的经历,额尔德花日能想到的只有辛苦。“之前灌溉,得拿锹去挖,我们这地方风沙大,前一天挖好的渠,风一吹就全白干了,第二天还得重挖一遍。”额尔德花日介绍,乌盖苏木属于沿山地区,每年农业灌溉需要使用大量地下水,费时费电,却又别无选择。2016年开始,乌盖苏木开始逐步推广节水滴灌技术,她家成了嘎查里第一批用户。一年用下来,农作物产量不减反增,水费还省了不少。用了滴灌以后,每亩可增产200多斤,通过精准化滴灌、施肥和科学化的植保,玉米的亩产可提高20%以上。如今灌溉省时省力还省心。
据悉,乌盖苏木的5万多亩农田已铺设水肥一体化的滴灌管道,地下水水位也逐渐稳定。2022年,乌盖苏木又建设了占地12000亩的万亩水肥一体种植园区,配套了智能灌溉、土壤和气象分析、病虫害预警、水肥监测等设备,额尔德花日的100亩地也在园区范围内,这回,她干起农活来更轻松了。
“过去种地施肥,都是体力活,如今都全自动化了,水肥一体化后用水量降低20%左右,施肥量降低30%左右。”额尔德花日笑着告诉记者。
察右中旗
乳泉村来了北京蔬菜专家
本报乌兰察布11月2日电 (记者 郭奇男)今年7月底,北京市房山区选派了佟二健、高占月2名农业技术人员进驻察右中旗乳泉村,为期3个多月,手把手向当地种植户教授种植蔬菜技术,对农业园区大棚建设与种植管理进行技术指导。
佟二健、高占月与种植户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大棚了解实地情况,帮助种植户规划大棚种植,示范指导蔬菜种植技术。乳泉村种植户在他俩的指导下,现在种植的芹菜、茄子等蔬菜长势喜人。
佟二健向记者介绍:“我们来到察右中旗就是为蔬菜种植户提供技术帮助,让种植户学会科学化种植、规模化发展和产业化经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察右中旗将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以集中授课、现场指导、观摩学习等多元化形式,开展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技能提升培训、专家服务团等系列活动,切实用好用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帮助和带动农民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发挥“土专家”“田秀才”大作用,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