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时代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强大的动力和牢固的根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在文化认同,中华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北疆文化是一个开放性概念,特指多民族共建共享、兼和相济的文化集成,包含深刻的政治寓意和历史纵深。推进北疆文化建设一定要牢牢坚守中华文化认同,一定要紧密服务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从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看,各民族共同开拓疆域、共同创造文化、书写共同历史、培育共同精神,即便有碰撞冲突,也最终服从于大一统的强大历史势能。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北疆文化建设离不开各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北疆文化建设要坚守“四个共同”理念,守正创新,为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服务,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
在新时代,守正创新的北疆文化能够为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提供“根”与“魂”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平等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事业,为北疆文化建设奠定了稳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基础,与时俱进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北疆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制度保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是模范自治区各族人民的深刻认知和切身经验。红色文化和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在这里完美融合,在兼和相济中创新发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增添时代价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从各民族彼此认同做起,各族人民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彼此亲近、互相尊重,风雨同舟、患难与共,齐心协力筑牢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根基。
张岱年先生在《天人五论》中指出,“兼和通全:何以辨物之高卑?必有明确之准衡。品值之大衡曰兼,曰和,曰通,曰全。合多为一谓之兼,既多且一谓之和,以一摄多谓之通,以一备多谓之全。兼和通全四者,其指实一,直所从言之异尔。兼和通全,亦即富有日新而一以贯之”。这段话对于我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极有启发,对于我们解决好“多”与“一”的辩证关系极有价值。发挥北疆文化优势,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提高文化自觉、自信、自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话语、打造中国形象、增强中华文化吸引力。
为高质量、高水平建设北疆文化,推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各项工作走深走实,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发挥各族人民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利用好区内外各种媒体资源宣传北疆文化,变遗产为资源,变资源为资本,为办好两件大事、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服务。
二是发挥历史学、语言学、民族学、文学、蒙古学等地方特色优势学科作用。传播、宣传和打造具有中国话语、中国理论、中国学术、中国立场、中国风格的北疆文化。建议支持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以及其他有条件的高校继续发展历史学、民族学、语言学等有利于传播中国理念、中国理论、中国学术的优势学科,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
三是高质量建设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避免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分开讲的倾向,把“两个结合”学习到位、宣传到位、落实到位。建议加大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宣传力度,在大中小学校广泛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交融一体的陈列室、展览馆或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