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党委提出打造北疆文化品牌以来,内蒙古艺术剧院迅速行动,在舞台艺术创作、演出推广和文化产业发展上作出有益探索,努力为建设北疆文化品牌作出贡献。
一是树立内蒙古美好形象,让北疆文化火起来。立品牌,打造文艺精品。我们已经树立起舞剧《骑兵》、旅游驻场演出《千古马颂》两个北疆文化品牌剧目。下一步,深入挖掘内蒙古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地域性特征,提升内蒙古经典歌曲演唱会“我和草原有个约定”、歌舞剧《昭君出塞》。聚焦红色基因的传承性特征,提升交响诗画《我愿以身许国》、民族曲艺节目《飞夺泸定桥》《钢铁熔炉》。围绕守望相助的群众性特征,突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创作歌剧《江格尔》;聚焦乡村振兴,持续提升杂技剧《我们的美好生活》。围绕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思想特征,创作交响组曲《绿色长城》、民族管弦乐“北疆三部曲”(《北疆赞歌》《北疆天籁》《北疆畅想》),舞蹈《森林知音》《不落的太阳》《黄河之子》、歌曲《向北方》。突出形式丰富的多样性特征,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联合创作交响音诗《千里江山》、交响曲《灯塔》《领航》,推广普及音乐党课《东西南北中》;创作无伴奏情景合唱音乐会《四季》,参加2024年第十三届世界合唱比赛。重推广,全面展示北疆文化多元一体形象。上半年,我们推出舞剧《骑兵》、民族管弦乐《丝路草原》等6台剧(节)目进行全国巡演,承办《友谊的彩虹》中俄蒙对外交流演出,拉脱维亚、瑞典中秋文艺活动,全面展示内蒙古壮美和美善美的新时代形象,助力北疆文化焕发新光彩。面向区内,推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延伸。派出40多名编创人员开展“学·创·演”艺术辅导,指导创排的舞蹈《马铃摇响幸福歌》获得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奖第一名;开展“千里送文化 艺术进边防”系列慰问活动,覆盖内蒙古八千里边防线,慰问110个哨所连队;打造“人民剧场”惠民演出文化品牌,送文艺进基层演出每年350场以上。同时,我们及时发现北疆文化建设创作演出中的短板和不足,加快培养北疆文化建设人才队伍。通过理论学习、专家辅导,引导文艺工作者提高对北疆文化内涵的认识,持续不断创作文艺精品;加大与北京、上海等专业院校的合作,多种形式深化学习交流,一批青年艺术领军人才茁壮成长。
二是彰显国有文艺院团担当,让北疆文化活起来。打造文旅融合新高地。2023年1月8日,内蒙古乌兰恰特演艺有限责任公司在剧院挂牌成立,启动文旅演艺、交流合作、演出经纪、文创产品研发销售等业务,旅游驻场演出《千古马颂》年度票房首次突破千万;与中国保利集团公司、中国动漫集团、锋尚文化传媒三家上市文化企业开展合作;建立呼包鄂榆剧场院线,引进更多优秀剧(节)目到内蒙古展演展示,丰富和培育演艺市场;聚力文化科技融合和文化数字化新型业态项目建设,引资6000万元盘活闲置资产,建设呼和浩特首个公园式文旅街区,从“视觉、听觉、场景、创意、情感”五个维度打响北疆文化品牌。展现北疆文化发展活力。积极融入“十四冬”开闭幕式文体展演,强化传统意向的当代表达,树立模范自治区形象,以艺术表演的激情和活力赋能北疆文化品牌;做大做强我区优势艺术门类,“万马奔腾——马头琴专场音乐会”、奈热乐队、无伴奏合唱音乐会、阿卡贝拉人声乐团、《内蒙古经典舞蹈专场》等12台剧(节)目走向全国市场。目前已确定《骑兵》《我们的美好生活》等剧目到北京、深圳、广州、南京等20多个城市和中央党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院校进行巡演,面向全国展示北疆文化新气象。
围绕北疆文化品牌建设,提三点建议。一是设立北疆文化品牌建设基金和北疆文化品牌建设节庆活动,鼓励以舞台艺术、书法、绘画、雕塑、摄影等艺术形式,创作富含北疆文化精髓的作品,整合全区文化节庆活动,形成品牌,扩大影响力,为建立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蓄力赋能、创造条件。二是加大“筑巢引凤”力度,围绕北疆文化品牌建设,建立健全人才“引育留用”制度机制,对标国家级水准,围绕新技术运用、平台搭建、文化创意策划,大型活动的组织、呈现、传播、推广等方面培养自己的人才队伍。三是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传统理念赋予新的使命。一方面,让文化活动赋能招商引资或名优特产推介;另一方面,通过经济活动的参与,聚人气、增活力,让文化活动真正发挥共生共融的黏合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