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物质遗产、思想文化和典籍文献是我们挖掘传统饮食文化的根基和脉络。食物离不开灶火,正如汉代词典兼百科全书《释名·释宫室》里定义的:“灶,造也,创造食物也。”“灶”字的楷书最早出现于汉代初年,汉代也是厨房从住所建筑里独立出来,灶文化开始流行的时期。古代,柴草是灶火的燃料,汉代的灶台布局合理,可以使柴草充分燃烧。1982年,山西太原尖草坪汉墓出土了少见的六眼圆头灶,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时6个灶眼同时开火的烹饪场景是怎样的一番热火朝天。
内蒙古博物院珍藏的汉代龙首青铜灶是3眼灶。在新石器时代,灶的模型以陶灶存在,到了春秋战国列鼎而食的青铜礼器时代,又以青铜灶的形式被复制出来。从秦汉至隋代,考古发掘出的诸多灶具文物中,出现连眼灶,以单眼、双眼、三眼灶最为常见。龙首青铜灶有点像今天的多头灶台,锅的丰富,代表了饮食的丰富程度,锅的数量越多,说明生活质量越高。龙首青铜灶的烟筒,除了运用中华民族的吉祥符号外,它的身高有助于吸风、提高火力,不仅使人避免烟熏火燎之苦,还最大限度利用热能更好地烹饪。
龙首青铜灶是典型的中原文化产物,在内蒙古中原先民聚居区墓葬中出现,说明今天的呼和浩特在当时为多民族聚居地区,反映了民族大融合的史实。龙首青铜灶可以放3口锅,充分说明汉代人饮食种类很丰富。从灶的形制还有体量上看,说明当时金属冶炼术十分发达。这件器物让我们领略到的不仅是先民们的智慧,更让我们体会到文化互融所带来的祥和与美好。
(作者系内蒙古博物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