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图上,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与祖国首都北京相隔近500公里。在生活中,从呼和浩特乘坐高铁到北京最快2小时……过去,我区群众遇到大病、难病往往会去北京看。如何让群众在“家门口”看得上病、看得好病一直以来都是我区关心的民生大事。今年,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列出33件民生实事清单,“建设好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20个自治区级专科区域医疗中心”赫然在列……目的就是惠民生、纾民困、解民忧,提升我区医疗服务水平,让我区群众看病就医更便捷。
一个月前,家住呼和浩特市84岁的牛大爷出现乏力、食欲缺乏等症状,持续一周没有好转,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医院(胸科医院)求诊。此前牛大爷就因胸腔积液住过院,反复出现双侧胸腔积液,使得他的病情变得更为复杂和棘手。
面对如此棘手的病例,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医院(胸科医院)迅速与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专家杨媛华教授进行了线上远程会诊。经过深入的病例讨论与专业研判,专家们一致诊断牛大爷存在胸腔积液、纤维素纵隔炎,并疑似肺静脉闭塞。考虑到患者高龄和复杂的基础疾病,手术风险极高,诊疗团队综合评估后,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了充分、细致的沟通,阐明了手术的必要性、潜在风险及预期效果,取得家属同意和支持后,团队邀请北京朝阳医院介入医学科王剑锋主任医师和心脏中心王彦江主治医师亲临指导手术。
3月29日,北京朝阳医院两位专家一早到达呼和浩特。上午9点,专家与内蒙古第四医院胸部疾病微创诊疗团队紧密配合,为牛大爷实施手术。
导管室内,专家利用影像,经患者右腿股静脉进行穿刺,巧妙地通过房间隔进入左心房,对左肺上静脉进行精准造影,准确定位闭塞部位。随后,在严格的无菌操作下,专家凭借丰富的经验,精准地将球囊导管置入闭塞部位,随着球囊的逐渐扩张,原本闭塞的血管被重新打开,血流恢复通畅……
手术过程严谨而精细,每一步操作犹如在刀尖起舞。
在专家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手术最终顺利完成,术后造影显示左肺上静脉血流恢复良好。不久前,牛大爷康复出院。
牛大爷的子女感慨:“如果不是咱们当地医院把北京专家请来,我们也许就会像没头苍蝇一样扎到北京,即便去了北京,找专家、等手术,术后康复、往来交通……对老人来说颠簸劳顿是在所难免的。现在,专家来咱家门口,从术前指导、专家手术,到后续康复直接出院回家……省去我们好多人力、物力、财力成本,真是太好了!”
这样的福音,在内蒙古并不鲜见。
“在家门口看北京专家,对于我们患者和家属来说,真是省了不少事儿。”过去,李女士长期辗转呼和浩特和北京看病,去年开始能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蒙古医院看上北京专家,李女士深有感触。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蒙古医院是我区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均衡扩容、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建设的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中的一个。
综合考虑我区地域狭长的特点、人口和医疗资源分布情况、群众跨省就医习惯和外转率排名靠前的病种以及学科发展需要等因素,我区分东、中、西部布局建设4个国家级和4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形成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为龙头,自治区级区域医疗中心为延展,带动辐射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发展的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4个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喜报频传——去年挂牌的北大肿瘤医院内蒙古医院、北京中医医院内蒙古医院目前进展顺利;不久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内蒙古医院揭牌;4月22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内蒙古医院在赤峰市医院揭牌。20个自治区级专科区域医疗中心正在推进中。
“一方面通过引进国家顶级医疗资源,能够快速补强自治区专科短板,完善优化医疗服务体系、带动医疗技术创新提高,实现医疗卫生服务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就医需要。另一方面,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能够大幅度地降低自治区患者就医外转率,大幅度减少患者的间接就医成本,取得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自治区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去年6月,我区印发了《京蒙协作“医疗倍增计划”实施方案》,北京市一对一帮扶我区医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一系列重点专科建设落地内蒙古:北京朝阳医院与内蒙古自治区胸科医院(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医院)协作,建设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北京安贞医院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协作,建设心外科;北京同仁医院与内蒙古自治区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协作,建设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眼科……科学的发展理念、先进的医疗技术、成熟的管理经验必将为我区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医疗能力提升、学科发展、人才队伍建设和公立医院晋位升级,我区人民健康“倍增”注入强劲力量,为我区重点专科“短板变长板”按下“快捷键”。
而伴随着“京蒙协作网”的密织,患者看病就医更便捷的例子数不胜数……
去年10月,男孩天天(化名)因“双眼视力减弱进行性加重5年,不能行走伴频繁抽搐4个月”来到内蒙古自治区脑科医院住院治疗。
在此之前,男孩已经辗转就诊于全国多家三甲医院,也做过了各项检查化验,多家医院均未得出明确诊断,治疗效果不佳。去年10月开始,双眼看不到任何东西,双下肢肌肉萎缩,不能独自行走,伴随阵发性抽搐发作,发作时意识欠清……各种症状的加重,从身体和心理上折磨着这个正值青春的孩子。
2023年10月14日,内蒙古自治区脑科医院特邀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血管神经病学科主任医师李菁晶主任亲自来院对疑难病例进行专项会诊。
李菁晶主任听取病情汇报后,向天天的家属进一步了解疾病诊疗及进展情况,仔细查阅天天在每家医院的各项化验、CT、核磁等检查结果,然后亲自对患者进行了系统的神经系统检查,李菁晶对家族遗传史,临床症状的发病时间、性质、部位、进展程度、并发症状,结合所有辅助检查结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最终,抽丝剥茧、拨云见日,明确了疾病诊断,并给出了下一步的治疗方案。男孩和家人终于看到了治疗希望。
“7年了,除了躺着不动没事,只要起来就晕……”翟先生摇头叹息讲述自己“躺平”这几年的无奈。7年前,突如其来的一场晕眩令呼和浩特市的翟先生至今心有余悸。“天旋地转,不能动弹。”翟先生如此形容。尽管当时第一时间住院进行了系统诊治,但依旧没能完全治好头晕。
听说北京天坛医院的大专家来“家门口”出诊,翟先生定要来看个明白。经过准确的病史描述,翔实的影像结果,必要的体格检查后,北京天坛医院曲辉主任给出了结论——翟先生患的是持续性姿势性知觉性头晕(PPPD),在专家指导下,翟先生开始了针对性治疗,几次治疗后,翟先生坚信,自己的“躺平”人生也可以重新“支棱”起来……
一桩桩、一件件,老百姓的求医治病路上的百态,无不体现着医疗技术水平、服务水平提升带给老百姓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一位北京专家的出诊,获益的不仅是接受诊疗的患者;一项新术种的开展,开阔的不仅是内蒙古医疗技术的视野;一次次的会诊、讲学、查房,带给内蒙古更多的是“技术平移、品牌平移”的无形资产……提升的不仅是医疗服务水平,更是我区老百姓在奔赴更加美好生活道路上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