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壮志凌云向青山

——大型舞台剧二人台《王老太太》观后
  ◎郑晓峰

  连绵巍峨的大青山和开阔平坦的土默川平原,哺育着各民族人民在这里生生不息,孕育着传统文化的深沉厚重,传颂着光荣的红色革命故事。在这片热土上,成立于上世纪70年代的土默特右旗乌兰牧骑(土默特右旗二人台艺术团),是内蒙古自治区75支乌兰牧骑里唯一一家增挂二人台艺术团的红色文艺队伍。

  2023年在二十四节气中第20个节气——小雪的晚上,笔者在包头大剧院观看了由土默特右旗乌兰牧骑演出的大型红色革命舞台剧二人台《王老太太》。舞台上上演着虽已久远但却让我们中华儿女刻骨铭心的抗日故事。王老太太的故事,笔者早已了解,并已参观过她的故居。王老太太本名乔培玲,1902年,19岁的乔培玲与美岱召镇河子村的王建业结婚,成为土右旗美岱召镇河子村王家大院的女主人。该剧就是围绕这位可歌可泣的革命母亲和她的儿女们,在巍峨的大青山和土默川平原上的英雄事迹编创而成。该剧让我们在感受红色革命故事带来的震撼的同时,也欣赏到了二人台的独特魅力。

  将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和光荣的革命传统赓续,是土默特右旗乌兰牧骑这支旗县区级文艺队伍具有重大意义的艺术探索。

  二人台《王老太太》是在一个土默川农村中每逢喜事必看戏的场景中开场的,喜事就是为新房上大梁,为此请来了全村的老乡们观看传统剧目《杨家将》。对于中国人来说,家的意义之一是要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农村中给新建的房子上大梁,是一件具有重要意义和颇具仪式感的过程。该剧中,当喜庆的人们即将把房梁抬上顶的时候,却突然传来了日本侵略者的枪炮声。

  对于王家大院这个家庭来说,这个院子首建于清末,1916年被土匪卢占魁匪部烧毁;后重建于上世纪20年代,1940年又被日寇所毁。历史上真实的王家大院先后兴建和被毁,反映出动荡年代民不聊生的悲惨境遇和人们渴望安定生活的宿愿,土匪、日寇,一个烧我家园一个欲灭我家国,从一个小小家庭的生活生存环境上,折射出那个年代中华民族必将毅然奋起抗争的必要性。

  在中华文化中,听戏看戏是一种民族特征十分鲜明的生活方式。除有着娱乐的功能属性外,许多创作者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其中。在各戏曲种类中,都保留着以历史人物改编的传统剧目,如《杨家将》《穆桂英挂帅》《定军山》等等。

  新房上大梁、看戏,这两者具有中华传统寓意的生活方式采用了艺术形式的表达,营造了典型的人文环境,为二人台《王老太太》中人物的塑造和红色故事的构成做出了合理性和艺术性的索引。

  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二人台《王老太太》把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戏剧事件中呈现,成功地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伟大的爱国情怀在戏剧演出中激活。

  红色革命剧目,是以革命战争年代的人物和事迹为主要内容而创作的艺术作品,反映中国共产党人为追求革命真理和取得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展现出来的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和崇高的革命品质。可以让观者再次走近和重温那段红色革命历史。

  二人台《王老太太》的人物原型,在当时已是一位年近六旬的农村老太太,膝下有三儿一女。她本应是颐养天年的时候了,却毅然参加了革命。

  家园被毁、家国被蹂躏,王老太太带领大儿子和孙子、孙女全家人上了大青山,和游击队一起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生活。她经历了大儿子王培玉的牺牲、三儿子王如玉的失踪,孙女王友梅也因在大青山上缺粮少药病饿而死。失去亲人的打击一次次地压向了她,有人问她:“你家生活富裕,家大业大,出来受这份罪干啥?”她说:“死也不当亡国奴,打败了日本鬼子,我们就会苦尽甜来,就会过上好日子。”延安来的记者根据王老太太的经历含泪写下报道《革命的母亲》,她的故事从此传遍了整个晋绥根据地。王老太太带领全家参加抗日斗争的感人事迹,在内蒙古西部地区人民中广泛流传。

  根据真实人物和事迹编创的红色革命剧目,再现了红色革命历史。典型人物王老太太历经磨难、百折不挠,以她为典型代表,她与家人、身边的父老乡亲奋起抗日救亡的斗争精神,崇高纯洁、深邃远大,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我们之所以能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迎来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归根结底是得益于像王老太太这些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的英勇奉献。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的土默特右旗,北靠阴山,南临黄河,在历经多次的移民活动后,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在此碰撞交融,适宜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为二人台的孕育和发展提供着滋养。

  土默特右旗作为中国二人台文化艺术之乡,当地的二人台艺术202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笔者有幸成为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参与了文本撰写等具体工作,并与数位土默特右旗文化名家一道,重温着二人台的艺术魅力及对本地区传统文化的巨大贡献,感受到土默特二人台的精髓所在,用笔触抒发着对二人台的热爱。

  二人台《王老太太》用本地区方言道白,运用“夸嘴”等二人台表演形式,对本地区文化和二人台艺术形式做出极好的诠释,也对人物的塑造提供了支撑。

  对于二人台表演中的方言,有种看法说是阻碍二人台发展的一个因素。本地区以外的人听不懂方言,便会难以接受和喜爱。但是,因为二人台在音乐旋律和唱腔的韵律上,都保留有中华审美的元素,所以本人感觉二人台表演中方言的运用,观众在欣赏时并无生疏之感。

  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撰写文本时,土默特右旗二人台艺术中的“蒙汉风搅雪”,特别引起我们的关注,因他是与晋陕蒙等其他地区二人台表演上的一个鲜明之处,也是成功申报的关键点。同时,这种艺术形式还蕴含着民族团结的具体而生动的呈现。

  从土默特右旗流传下来的传统二人台剧目,不但有传统带鞭戏《挂红灯》等超出了其他戏曲种类的表演形式,还有传统二人台牌子曲等音乐方面的优势,剧情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是二人台在土默川平原流传和被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基础。二人台《王老太太》在表演、音乐方面,需要在深入挖掘传统二人台的特点上加强其对传统艺术形式的继承,坚守好守正之路。

  中华文化中有着对人生悲剧性现象的思考和艺术的表达。从很多传统剧目来看,将悲痛转化为希望和力量,是我们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的表达形式,也是文化自信的表达方式。二人台《王老太太》的最后一幕,大青山上满天飞雪,王老太太得知两个儿子为革命相继牺牲、失踪,又亲眼目睹孙女牺牲,失去亲人的打击一次次地压向了她,但她像大青山中九峰山上的松柏,不畏风雪、岿然挺立,唱出了“唤起我破天门壮志凌云”的高亢唱段,永远跟党走的信念在她心中更加坚定。

  二人台《王老太太》这部红色革命剧目,再现了峥嵘岁月,激发了爱国热情,弘扬了革命文化,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作和推出一批这样的经典红色革命剧目意义重大,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北疆文化将产生积极意义。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评长篇纪实小说《剥麻收籽》
~~~
~~~——大型舞台剧二人台《王老太太》观后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弘扬蒙古马精神·榜样的力量
   第06版:影像力
   第07版:北疆文化
   第08版:生态环保
   第09版:民生
   第10版:北国风光
   第11版:文艺评论
   第12版:法治
拓展新农村题材 再塑新农民形象
谈非遗与闪小说的叙事融合
壮志凌云向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