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内蒙古宋代长城遗址,各民族交融的见证

  □王大方

  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宋代长城烽燧线,历经千年,保留至今,是我国极其珍贵的长城文化遗产。有关专家通过对宋代长城的考古和历史文化研究发现,长城的功能并非只是军事防御,还具有维护政权稳定、维持社会生产秩序、促进各民族在长城地区交往交流交融等综合功能作用。宋代长城既是屯守军队驻扎的地方,也是戍边军卒及后人代代生活的地方,还是宋、夏、辽之间进行互市贸易的场所。内蒙古宋代长城与关、城、寨、堡乃至名木古松等,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见证。

  宋辽西夏时期,今鄂尔多斯高原西部、中部等大部分地区为西夏领地。鄂尔多斯地区东北部的今达拉特旗、东胜区、准格尔旗被辽占据。准格尔旗南部属于北宋管辖之丰州属地。北宋在其西北地区与西夏的边界线上,构筑了近500个关、城、寨、堡,形成一条东北起自今陕西省神木县,西南到今甘肃省中部,长达1000多公里的长城、寨堡防御体系,当时被称为“横山”。北宋历任边防将帅都把经营横山作为对西夏作战的基地,而西夏也常常来进攻或控制横山。

  宋太宗开宝二年(公元969年),归附宋朝的藏才族首领王承美,被宋朝任命为丰州衙内指挥使,开始兴筑丰州城,大致经过30年的修筑,丰州城落成。王承美在对辽作战中取得多次胜利,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宋朝升任王承美为丰州刺史。

  公元1041年,西夏发大军攻陷北宋丰州。公元1061年,宋仁宗趁西夏政局不稳,又出兵收复了丰州,以郭霭为内殿承制知丰州,加强军事防御,再次修筑丰州城垣,并新筑了保宁砦和永安砦作为丰州城池的卫星城,并且在沿线修筑了几十座烽火台,还种植了许多大松树,宋朝针对西夏和辽的多重军事防御体系逐渐形成。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鄂尔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准格尔旗文物管理所,曾共同对北宋时期的丰州古城以及长城、寨堡防御体系予以调查,掌握了内蒙古地区宋代长城情况。考察组专家认为,北宋时期,以丰州城为中心,构筑形成了包括河险、烽火台、砦堡在内的一套较为完整的局部防御体系。

  内蒙古宋代长城可分为“两横一纵”三部分。南部“一横”以沙梁川为依托,以永安砦为防御中心。北部“一横”,以清水川为依托,以保宁砦为防御中心。中间“一竖”以东南面丰州城为防御中心,上下连接南北两横。北宋长城的这套防御体系包括沙梁川、清水川两道河险,23座烽火台,永安砦、保宁砦、丰州城3座城址。

  北宋丰州城、保宁砦、永安砦及其附近的烽燧线,是宋朝对付西夏和辽的重要边防据点。据《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志》记载, 唐、宋、西夏、辽、金、元,都曾在今内蒙古地区设置过丰州。其中,唐朝时期的丰州城址在今巴彦淖尔市,辽、金、元时期的丰州城址在今呼和浩特市,宋、西夏丰州城址在今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丰州之名,源于辽丰州天德军。

  北宋丰州城依地势修筑,平面呈横“目”字形,西高东低成三层台阶状,即西、中、东三城。东西全长850米,南北宽90-170米。中城面积最大,南墙中部设门,外加筑瓮城;东城东墙中部设门,外加筑瓮城。版筑土城墙,残高1-10米,墙外有马面。在城址附近的山梁上,还分布有砦堠址。采集有陶罐、盆、碗、瓷瓶、盘、碟等残片。征集有墨书题记“大观四年”的骨灰罐1件。

  位于准格尔旗的油松王,为北宋初年天然落种长成,昂首挺立在宽广的沙丘上,十分壮观。这棵参天油松,枝繁叶茂,雄伟葱郁。每逢年节,树枝上挂满红布条,以祈求吉祥平安。北宋时期,有许多松树生长在长城周围的黄土高岗上。后来,由于这里长期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植被渐渐稀少,许多地方变成荒山秃岭,唯有这棵千年油松枝叶扶疏。它证明了1000年前的鄂尔多斯高原曾有树林。今天,在它周围还保留有一片天然原始次生林,树种有油松、杜松。

  北宋长城烽燧线的预警、卫星城的护卫、丰州城的坚守,加上许多高大的松树,形成了一条宋朝针对西夏和辽的多重军事防御体系,也是民族融和之地。如今,准格尔旗各族人民精心保护着北宋长城烽燧线,也对四周进行水土保护治理。

  北宋长城和油松王相伴千年,共同见证了历史变迁和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要闻
   第06版:赤峰
   第07版:法治
   第08版:社会
   第09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第10版:北疆文化·文物说
   第11版:资讯
   第12版:视界
流传千年的农耕智慧
内蒙古宋代长城遗址,各民族交融的见证
古韵发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