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时间晚,孩子的姥姥又辅导不了作业,社区有志愿服务课堂,就把孩子送到这里了。”自从社区有了“红石榴”志愿服务队,家住乌海市海南区泽苑社区的刘女士再也不用为孩子放学无处可去的问题发愁了,在志愿服务课堂,志愿者们会充当“临时家长”照看孩子,还会耐心辅导他们写作业,如此一来解了很多上班族的后顾之忧。
如今,这个以“红石榴”命名的志愿服务项目已成为乌海市叫得响的志愿服务品牌。
近年来,乌海市把党建引领幸福家园建设作为拓宽基层治理路径重要抓手,创建“红石榴”志愿服务品牌服务项目,整合由在职党员、退休教师、退休医务人员、爱心人士、网格员组成的志愿服务团队,主要为辖区学生提供送学服务,化解邻里矛盾纠纷。同时,还为老年人、困难群众开展帮办代办、日间照料、打扫卫生等暖心服务,在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中传递组织温暖、密切党群关系,全力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目前,乌海市已打造‘红石榴’‘共享菜园’‘红色服务团’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社会志愿服务品牌,组建700余支志愿服务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5000余次,让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更有活力。”乌海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郝贵平表示。
推动基层治理高质量发展关键在加强党的领导。近年来,为建设过硬组织体系,乌海市坚持用党的领导这一条红线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实现党的组织在基层“神经末梢”全覆盖。该市深入实施“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四级组织基层治理架构,整合综治、城管、民政、应急等各类网格资源,配套建立网格职责清单制度,形成“网格呼叫、街镇处置、部门报到”的运行流程。推行“楼栋精治、楼长共治”行动,构建“邻里式”自治,充分倾听民声、了解民情,将诉求服务在身边、矛盾化解在源头,架起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乌海市成立了市、区社会工作部、镇(街道)社会工作站、村(社区)社会工作室,自上而下一体统筹推进基层治理事务,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积极推动构建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资源“五社联动”的良好工作局面,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服务的专业化、精准化水平。
惠民生、促进社区服务优质共享,是基层治理的民生基线;防风险、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是基层治理的安全防线。
乌海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党委领导、双线融合的社会治理机制,依托街道—社区—物业—小区“管理体系”和智能化“网格通”平台,在数据聚起来的基础上,让数据跑起来、活起来、用起来。
乌海市充分发挥社会治理工作站的融合优势,坚持在治理功能上下功夫,借助同心会客室“说事团”、陈姐工作室等特色矛盾纠纷调解室作用,推动矛盾纠纷在基层化解。融合“一刻钟社区生活圈”,乌海市打造了集“民族团结”“两新组织基地”“共享时代”“红色驿站”“为老为小服务”等综合服务的一站一特色多功能的服务矩阵,有效延伸基层治理触角。
为基层减负松绑是提升治理效能的重要突破口。乌海市把基层减负工作与基层组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依法规范镇(街道)和村(社区)的职能职责,分类制定镇(街道)职责任务、公共服务、属地管理“三张清单”。对83个村(社区)规范悬挂“四个牌子、两个标识”,将无实际内容、无实质保障、超出职能范围的及没有明确挂牌要求的功能标牌统一拆除,统一清理不规范标牌标识1500余块。同时,发挥德治教化作用,借助“百姓议事厅”“红色影厅、党史展厅、红色书吧、关爱室”等社区文化工程,实现以法治保自治、以德治辅法治、以自治促德治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