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

  【核心提示】

  ●新质生产力理论根植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是适应新发展阶段、符合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新的生产力理论

  ●深刻把握因地制宜的方法论,根据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阶段等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统筹推进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

  ●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推动各要素顺畅流动,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毛伟华

  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动力源泉和决定力量。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来,生产力和生产要素也由量的积累向质的突破转化,逐渐形成新时代生产力新质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新时代新征程,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我们要坚持用新质生产力理论指导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实践,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为办好两件大事、实现闯新路进中游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又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结构中,生产方式理论起着至关重要的奠基性作用。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生产力发展质的跃迁,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上,新质生产力理论赋予了生产力理论新的内涵,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有助于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和人们的思维方式,引发政策目标的调整、需求结构的演变、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生产要素内涵的扩展,这将改变资源配置的基础逻辑,改进传统生产要素,引进新的生产要素,优化要素组合方式,形成新的交换关系,进而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催生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因此,新质生产力理论是基于我国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交互作用产生新形态总结出来的,根植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是适应新发展阶段、符合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新的生产力理论。

  以新质生产力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科学把握发展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以新质生产力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一是要抓住现代科技革命、产业革命、信息革命交互作用的契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为手段,实现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融合发展,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二是要应对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冲击下的不确定性风险,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巩固壮大传统产业优势,稳步提升新兴产业主导地位,把握产业革命方向,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基于我国已建成了世界上最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区域之间异质性强、区域发展差异较大的国情,必须深刻把握因地制宜的方法论,根据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阶段等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统筹推进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促进区域间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形成合力。

  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对于内蒙古而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推动各要素顺畅流动,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完善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产业政策体系。当前,内蒙古已经形成了现代能源、新材料、新型化工、现代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大数据存储、生物医药等新的优势产业,围绕8大产业集群和16条重点产业链,布局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项目与示范工程,集中攻克了一批制约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难题,生产要素集聚的水平大幅度提升,基本形成了能够提出科技创新项目需求、支撑应用性科技创新活动运行的企业群。从企业生产技术应用状况来看,内蒙古制造业集群中的大部分企业精于制造,而科创研发则依靠集团专门部门或外部机构,发展新质生产力亟待破解产研分离难题。实现科研与产业的相互支撑和有效互动,需要在税收、成本核算等企业财务制度上探索鼓励企业加快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的制度性变革,要在股权激励、市场准入等方面制定激励创新、应用先进科技成果的政策,进一步扩大先进科创成果应用市场。

  构建适应智能制造业领域产业工人队伍需求的公共服务体系。数智化是新型工业化的鲜明特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就要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满足高素质产业工人集聚的需求。要改革产业园区运营模式,推动医疗卫生、基础教育等公共服务建设向产业园区倾斜。要构建产业园区周边乡村建设与产业园区协同发展机制,在规划、布局、调整城镇公共服务的过程中,为产业园区内的产业工人提供高品质的生活保障,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深化科技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创新驱动,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而科技创新也是长期制约内蒙古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的短板。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抓好科技“突围”工程,为我们推动科技创新明确了工作着力点。深入实施科技“突围”工程,就要瞄准创新团队、创新平台、创新主体,在体制机制改革上求突破,打通创新驱动发展堵点。要探索形成促进科创能力提升的新模式,如在招商引资中加强对招商引智的重视,以产业项目对接区外先进科技研发院所,为科技研发院所提供研发目标、项目和应用场景等,用科技力量壮大新兴产业、围绕社会生产生活需求谋划未来产业;再如,与粤港澳大湾区展开合作,建设“稀土新材料与产业应用综合服务平台”、打造“稀土飞地科创中心+生产企业+运营公司+基金”模式,利用大湾区科技人才积聚形成的科创资源,弥补内蒙古在科创环境、知识获取等方面的劣势,建设高水平人才平台和创新高地,助推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

  构建适合于科技人才成长的人文生态环境。要构建有利于科技人才成长、集聚的人文环境,打造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生态,持续营造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要推动科技教育领域、事业单位管理机制改革,解除陈旧政策制度对科技、教育、研发人员的束缚,促进科技创新人力资源自由流动和汇集。改变行政主导科创活动方向的运行机制,完善科技投入管理和绩效评估制度,按照不同领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分类管理。给予高等院校人事管理更多的自主权,减少行政性管理限制,激发高等院校科创人员创新积极性,努力让科创人员心无旁骛、潜心钻研。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杂志社)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法治
   第06版:社会
   第07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第08版:理应如此
   第09版:视界
   第10版:北疆文化·文物说
   第11版:资讯
   第12版:公益广告
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
扎实推动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推进国企青年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
加快健全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