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绚丽瑰宝,特别是古代唐卡,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考古价值。唐卡源于藏语唐喀,意为画在布面上的卷轴画,其历史源远流长,已逾千年。它通过丰富多元的画面内容,生动而全面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景象、风土人情等信息,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让这独特的艺术瑰宝走进大众视野,包头博物馆精心打造了《菩提工巧——内蒙古唐卡艺术陈列》展厅。一百多幅唐卡现在看起来是一场视觉盛宴,殊不知为了修复这些瑰宝,大家倾注了多少心血与汗水。这些唐卡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包头市文物部门从当地废旧回收处买回来的,年代都是清朝时期。这批唐卡被发现时,已经在废旧回收处的露天环境下饱受风吹、日晒、雨浸,严重残损。为了抢救这批珍贵文物,包头博物馆及青海修复唐卡的专家使出浑身解数,终于为它们恢复了原貌。
在包头博物馆珍藏的唐卡中,有一幅不同于传统唐卡绘画风格的《主仆出行图》格外引人注目。这幅唐卡看上去比成年男子的手掌略大些,画面里二人似主仆,骑着马、背着猎枪,惬意地行走在草地上。背景是几座巍峨的山峰,祥云缭绕其间,宛如仙境。4只黑色的小燕子穿梭在山峰与祥云间,增添了画面的灵动美。马蹄下河水奔腾,浪花飞溅,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包头博物馆征集保管部工作人员申琳介绍:“这幅唐卡对人物和马匹使用了漫画式的夸张技法,突破了传统唐卡对绘画量度精确要求的束缚。传统唐卡对画面人物身体的比例、五官的形状都有精确的规定,在构图敷色环节有着严格的规范,画面中的人物、景物等都有特定的比例和位置。色彩的运用也遵循着传统的规则,每种颜色都具有象征意义,如红色代表威严、黄色代表吉祥、蓝色代表神圣等。《主仆出行图》唐卡画法简练,线条勾勒随意活泼,色彩鲜明欢快。除在祥云、浪花等处略有渲染外,其他颜色基本一次完成。这种画法虽然不同于传统唐卡的严谨、注重色彩渲染以及精细的线条勾勒,但是在祥云、浪花等图案的绘制上,又与传统唐卡技法一致。”
《主仆出行图》唐卡外部装裱是重新做的。包头博物馆数字信息与科技部的栗征华介绍,独具特色的绘画与制作艺术,使唐卡对画布要求很严格,通常选用特制的棉布或绸缎,经过反复打磨和清洁,确保表面光滑平整,方便于绘画。唐卡使用天然颜料绘制,颜料质地有矿物类和植物类两种。矿物类主要有白土、红土、南碱、朱砂、蓝靛石、硼砂、寒水石、紫铜矿石、金、银、玳瑁石、猫眼石、胭脂、墨锭等。之所以大量使用矿物颜料,是因为矿物具有纯度高、质量稳定的特性,不仅可使唐卡画面色彩艳丽夺目,而且历久如新。植物类有野菊花、绿绒蒿、黄花、飞燕草、避阳草、青莲花、松香、藏红花、龙胆、姜黄以及一些海藻类寄生物。植物颜料透明度高,不能以色盖色,需要画师下笔准确、一次成色。使用如此珍贵的颜料,唐卡在修复和保养时就需要下很大的功夫。
“唐卡修复是一项繁琐而又复杂的工作。撕裂、破洞、边框装裱部分开裂,是唐卡常见的损坏现象。另外,由于年代久远,唐卡的画面也容易有污渍。《主仆出行图》唐卡的画面借鉴民间一种去污办法成功地进行了清理,把莜麦面用开水和成面团,在画面上反复滚搓。这种方法在使用时把握滚搓力度是关键。”栗征华说。在专家们的倾心修复下,《主仆出行图》唐卡熠熠生辉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用一幅简单的画面生动描绘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
唐卡,这一承载着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璀璨瑰宝,凝聚着劳动人民的心血与智慧。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传承的既是高超的绘画艺术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千百年来以师徒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绵延不绝。
(本版图片由包头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