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元年,文山初到任所,深入乡间访察民情,得知流经萨拉齐城下的水涧沟每逢雨季水灾泛滥,便组织民众加强堤坝,种植树木,修建闸门引水灌溉。在水涧沟口东侧依山开凿石门,灌溉水涧沟门一带的农田,使该地成为塞外闻名的瓜果蔬菜之乡。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黄河由东兴村附近决口,水自西向东长流75公里,除沿山高地外,村落全部淹没。文山为解决水灾民患,四处奔走,一面陈请上司拨款,一面调集民工治河。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在东兴对岸河西筑坝,在决堤处堵口,疏导河水并入西南一道,合三流为一河,有效治理了黄河萨拉齐段,得膏腴之地4万余顷。第二年,组织灾民搬迁垦田,建立80余处新村落。
同治六年,文山从筹办团防、建筑围堡费用中节省出制钱六千串,经过发商生息后,把得到的制钱七百二十串作为书院经费,建成萨拉齐历史上第一个公办学堂——育才书院,即今天萨拉齐东街小学的前身,为萨拉齐成为民国时期的教育名镇奠定了基础。
同治九年,文山用筑城的节余款修建义园,专门安葬无家可归之人。文山非常体恤百姓,对于孤寡贫困者常常慷慨解囊。他离任时手中竟然没有路费,萨拉齐“大升”(商会)集股送他盘缠方才成行。
文山在萨拉齐厅主政15年,垦田开荒、建设水利,在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为萨拉齐后期的发展和包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文山离任时,居民攀辕请留,后专门建筑文山祠,塑像祀之。
(刘艺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