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蒙古马精神的传承与绽放

——歌舞剧《雕花的马鞍》观后
歌舞剧《雕花的马鞍》剧照。
侯瑞 摄
  ◎张世超

  以现场全体同唱主题歌作为演出的结尾,再次掀起全剧高潮,这是舞台上常见的动人情景,歌舞剧《雕花的马鞍》就是典型的一例。当主题歌《雕花的马鞍》这首已传唱近40年的作品,在歌曲原唱、著名歌唱家那顺的领唱下深情响起的时候,全体观众、演员的感动与歌声顷刻融为了一体,现场气氛被熟悉的旋律瞬间燃亮,情感和精神的力量汇涌成历史记忆的共鸣和时代心声的绽放。

  从经典传唱到舞台重塑,再现了历史荣光与民族骄傲的画卷

  歌曲《雕花的马鞍》诞生于上世纪1988年,是一首赞颂军民情谊和牧人生命情怀的经典作品,由印洗尘作词,宝贵作曲,那顺首唱。其创作灵感来源于20世纪60年代祖国北疆内蒙古军民共建军马场、团结一心护边防的真实故事。

  据那顺讲,词作者印洗尘在草原采风时听到一个故事,离军马场不远处住着一位独居老牧民,驻地战士们新老更替几十年,从未间断帮助和照顾老人。部队要撤防时,老人为纪念这段感情,亲手雕刻了一副柳木马鞍送给部队。后来印洗尘在另一个牧场亲眼看到了一副雕花的马鞍,记忆和感情的闸门瞬间打开,民族的豪情深情地流出笔端。歌词发表后作曲版本很多,而宝贵巧用好来宝中的赞颂曲调编成新曲,迅速传唱开来,成为表达军民鱼水深情和牧人情怀的佳作。

  歌舞剧《雕花的马鞍》共4幕,由朱洪坤编剧,那顺导演,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乌兰牧骑演出,系2022年度自治区优秀剧本孵化计划资助项目。其创作灵感就来自于这首同名歌曲和同样的故事。所不同的是又融入了丰富的剧情:某英雄八连奉命来到内蒙古东部区某地建设军马场,戍边驻防,战士和牧民之间交流交往相融、和谐相助。徐班长和驻地牧民、退役骑兵老战士阿拉坦仓的女儿乌兰在军民共建中产生了爱情。一直喜欢乌兰的民兵队长巴拉因此欲与徐班长“比武”竞争。草原突发大火,战士们为保护牧民转移奋勇扑救,徐班长等8名战士壮烈牺牲。巴拉儿子等新一代边防战士成长起来,接续着神圣的戍边使命。年迈的乌兰在无尽的思念中,与手捧雕花马鞍的徐班长梦幻相逢。

  本剧还塑造了八连姜连长、嘎查书记孟根仓、乌兰的阿爸阿拉坦仓、两个“英雄骑兵”儿子都光荣牺牲在战场上的草原额吉萨仁等人物形象,从经典传唱到舞台重塑,激起了几代人难忘记忆的共鸣,再一次艺术呈现了军民鱼水情的历史荣光和北疆各族人民共筑民族骄傲的难忘画卷。

  从军民情缘到离别赠鞍,凸显感情积淀到精神升华的礼赞

  本剧核心可用3个关键词来概括:“浓情”“重托”“相赠”。“浓情”讲述的是军马场战士可贵的祖国情、戍边情、家乡情、战友情和爱情;“重托”展示的是救火前线生死危难之际,徐班长和巴拉两人从爱情竞争对手化作危难战友,毅然争先冲锋、大义相托对方转移牧民和照顾好心上人乌兰的感人情节。徐振中对着巴拉大喊:“你听我说,赶快下山帮着孟书记他们转移嘎查牧民。”巴拉深知乌兰心中的真爱是徐班长,但乌兰又是自己的发小和心中最爱,于是感人的一幕出现了:在熊熊的烈火中,他也焦急地对着徐班长大喊:“要下山你下,乌兰还等着你回去呢,她要是有什么三长两短我饶不了你。”;“相赠”表现的是:军马场完成历史使命、撤防离别之际,孟书记和牧人们依依不舍,将最珍贵的雕花的马鞍赠给部队的情景。马鞍是草原牧人精神的凝聚,被誉为草原圣物,代表着英雄的荣誉。孟书记手捧马鞍深情地说:“这副雕花的马鞍啊,属于我们英雄八连,英雄八连才是我们草原上真正的‘巴特尔’。”

  “浓情”“重托”“相赠”6字内蕴层层相连递进,在扎实的剧情节奏中,实现了本剧主题思想由感情积淀到精神彰显的灿然升华,也体现了剧本立意的高度、舞台编排的精妙。这与歌曲《雕花的马鞍》两段歌词表达的“伴我度过金色的童年”的感情、凝聚成的“孕育了多少民族的骄傲”的精神,形成了完美的传承关联和境界统一,这是军民鱼水情凝结成的国家与民族精神的彰显,也是各族军民壮美生命之光同心传扬的写照。

  从马驹降生到新兵誓言,抒写蒙古马精神代代相传的诗篇

  歌舞剧《雕花的马鞍》是着力展现完成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讲好传扬蒙古马精神故事的佳作。

  马在牧民心中的地位无可替代,是贴心的朋友,也是精神的支柱,在生活和生命中意义独特而重要。军马在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时期发挥过巨大作用。骑兵最兴盛的年代,在东北和西北建有50多个大型军马场。新中国成立后,为加强国防建设、保障边防安全,曾在北部边疆内蒙古建有十余个军马场,无数战士为守边戍边、军民团结谱写了蒙古马精神的英雄诗篇,奉献了青春和热血。

  歌舞剧的剧情设计妙在与立意和主题的逻辑衔接和无缝贯通,更妙在水到渠成、自然催开主题思想的花蕾。本剧的几个小情节,看似剧情发展的小浪花,却起到了升华主题的大作用。第三幕《情满草原》中,萨仁额吉家的枣骝马遭遇难产,生命危急,姜连长立即命令徐班长停止训练赶去救助。徐班长忙到天黑,小马驹顺利降生,“母子”平安。夜空下,徐班长情不自禁吹起了口琴,动人的旋律静静流淌。一直焦急等待的乌兰对徐班长由好感到感激,再到信任、心动,爱情的火苗徐徐燃起。萨仁额吉高兴地把徐班长让进蒙古包,望着屋里挂着的两个光荣牺牲了的孩子的勋章,老人动情地说:“我为他们骄傲自豪,国家的安宁、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千千万万个英雄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鲜活的生命换来的啊。”这令徐班长内心深深震撼;尾声里,徐班长牺牲几十年后,巴拉的儿子光荣参军,接过了父辈戍边的时代重任,在当年的火场边聆听了老人讲述的故事后,他坚定表示:“我会牢记军人使命,成为一名合格的边防战士。”步入老年的乌兰看到当年的小树已长成参天大树,心生思念和感慨:“我今天来到这里才发现,你们早以另一种方式在守卫着北疆、依恋着祖国,你们把根扎得这么深,是因为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当观众沉浸其中,心灵和感情一起与马的生命、家园和主人公的命运共起伏时,一定对蒙古马精神的内蕴会有新的感悟:这些用青春热血、鲜活生命、几代各族儿女家国情怀换来祖国边防安全稳定的壮举,不就是蒙古马精神的绚丽闪光吗!

  记得一位前辈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这样理解蒙古马精神:“蒙古马识途认家,不管它走了多远,一旦想回家的时候,不管暴风雪也好,穿越河流山岭也好,它就一定能找到家。”这是只有把蒙古马视为相依为命一家人,才能体味出的蒙古马深层的情感内蕴和特质。人们常说“老马识途”,今天细细想来,其内涵就是基于亲人般的信任。“老”是感情和认知的积累和沉淀,“识途”既是认准路的方向,也是感情坚定的寄托。“识途认家”道出了人对蒙古马的信任、蒙古马对亲人和故土的依恋。

  可以说,本剧以独特的视角和呈现技巧,给出了蒙古马精神内蕴在哪里艺术命题的新的求解方式:就在军民与骏马相依为命的感情里,在英雄额吉内心的骄傲与自豪里,在戍边战士英勇无畏的壮举中和不断接续回响的誓言里,在各族儿女深深扎根的故土里,更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世代相传、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中。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歌舞剧《雕花的马鞍》观后
~~~——评长篇小说《阿尔善河》
~~~——歌舞剧《情系塞罕坝》观后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实打实干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闯出新路
   第05版:要闻
   第06版:视界
   第07版:巾帼号
   第08版:出彩
   第09版:悦读
   第10版:北国风光
   第11版:文艺评论
   第12版:生态环保
蒙古马精神的传承与绽放
历史意识与自我回归
绿色林海与红色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