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作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内蒙古高校担负着教育工作和民族工作双重使命,肩负着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重任,任务艰巨且责任重大。高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开展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内蒙古高校民族学生比例较大,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对于引导各族学生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尤为重要。
内蒙古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坚持,并建立长效机制。为确保工作持续推进,高校需统筹谋划,精准发力。一方面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自治区党委的决策部署,确保每一条标准要求都落到实处,做实“规定动作”,不打折扣,不搞变通。另一方面要立足内蒙古实际,结合高校自身特点,积极探索创新,形成特色亮点,做好“自选动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创建
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内蒙古高校要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积极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工程,全面提升师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促进各族师生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育人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推进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内核。
在教育课程与内容创新方面,通过创新教育课程和内容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学体系中,作为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重要部分进行建设。积极开发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课程,在现有课程中加入多元文化和民族团结元素,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方面,要深刻认识到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通过组织多元文化节、民族交流会等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和民族地区的支教活动、“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针对少数民族边境县等重点地区进行的乡村振兴活动等,增强学生对各个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在信息技术与媒体传播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高校可以利用网络平台、社交媒体等工具,发布和分享有关民族团结的政策内容,同步开展线上教育和交流活动,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宣传民族团结政策等,扩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创建
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相结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工作的主线和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的固本之举。内蒙古高校坚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手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创建提升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层次,是该项工作的进阶版。为此,内蒙古高校要深入研究相关理论、制度、体制和机制,精心规划顶层设计,以实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创建的全面融合与协调发展,致力于构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创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局面,确保两者在推进过程中协调互通、统筹推进。
内蒙古高校要不断调整优化体制机制,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例如设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安排好“两月一周”工作方案等。同时,有意识地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在“支部共建”等方面形成共建共育的良好格局。
内蒙古高校要不断优化顶层设计,确保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创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例如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并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与其他各项工作同步推进。
内蒙古高校要不断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用好第二课堂,让学生在参与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例如依托民族团结“两月一周”举办主题教育活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创建
与办好两件大事相结合
完成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这两件大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指示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抓手,是重大政治任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坚持把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内蒙古高校在示范创建过程中要坚持体现内蒙古特色的原则,服务办好两件大事。
内蒙古高校立足内蒙古实际,通过专业建设、科研项目、实践活动等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特别是结合《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和高校实际,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等重大要求体现在指标体系中。
内蒙古高校要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观念与情怀。要深入开展国家安全和国防安全教育,强化师生的国家安全和国防安全意识和素养。要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现代煤化工、奶业、农畜产品等领域加强专业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要通过科研基地建设、科研项目和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大赛”等推动新能源、农畜产品等领域科技创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要深化与俄罗斯、蒙古国等有关方面在教育领域的合作,加强民间交往交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创建
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结合
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也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光荣的政治使命和重要的政治责任。内蒙古高校需坚定在青年学生心中深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任务导向,在党建引领、师资队伍建设、文化熏陶、理论研究、全面育人策略等方面形成合力,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有更深刻的理解、认同和归属感。这种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精神的培养,旨在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内蒙古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是青年学子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场所。因此,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结合高校学生特点和育人理念,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体系相结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以“大思政课”建设为抓手,强化思想引领;坚持“五育”并举,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深度融合,引导各族青少年牢固树立“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
(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 王侠 魏晓颖 赵燕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