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村小博物馆

  □浅水

  乡村博物馆,一座村庄的表情、神态、韵味。

  寒露过后,和几位友人走访了几座村庄,对其中的乡村小博物馆印象尤深。

  乡村博物馆,自然是坐落于乡村里,没有繁缛的装修、豪华的布置、现代科技手段的声光电,有的只是一两间淡如水墨的青瓦简舍,掩映于芦苇、树丛之中,门窗朴素,陈设简洁。

  一家农耕小博物馆,寻常乡居建筑,“回”字形的小院里,展示着从庄户人家收集而来的碾盘、手扶拖拉机、油布伞、马灯、算盘、水桶、钩秤、鱼篓,以及一件不知谁穿过的蓑衣?老物件似在重温村庄往事;稻禾、香芋……是土地生长出的农产品,叶片摇曳,实物沉甸,世代相传。在这家袖珍博物馆里,泛黄的照片讲述逝去的黑白光影;不同时期的粮票、油票、粮油供应证等,保存着过往的记忆,显示出小博物馆的属性:农庄、农具、农产品。

  乡村小博物馆里,还有一台水龙静静伫立,手摸粗硕的杠杆把手,似有古人手温犹存。水龙,旧时消防器具,想象着从前,几个穿短衣短裤的乡村汉子,手忙脚乱,不停地往木桶中加水,用手使劲压着木杠杆,一条水柱喷涌而出,射程高度达20米。有了这一古拙的消防器具,再加上村民的娴熟使用,无声地庇护着村庄的安宁。

  站在面积不大的乡村小博物馆里,目光越过长廊,可见村后是一片开阔的湖面,湖畔一间间风格各异的民宿小院,掩映在树木之中。看着博物馆里的展品与眼前碧水,让人感受到久远而亲切的农耕。

  乡村小博物馆,枕大河的波韵,有潋滟水光和乡野农作物的气息。

  在乡村小博物馆里,隐有汩汩拍岸水声,听得到桨声欸乃。门外有百年老榆树,清风摇曳。小博物馆讲述传统村落的曼妙风情,仿佛看到一群朴素的农人,风里雨里,摇橹于大湖之上。

  乡村小博物馆里没有讲解员。那次,有几个人来到乡村小博物馆,养螃蟹的秦老三捧个碗在附近吃饭聊天。见有人来,他撂下碗,迎上前去,对来人说:我是村上养螃蟹的,欢迎各位光临!秦老三告诉客人,他们村在水乡深处,民风淳朴,人们临水而居,从前出门依靠船,几乎个个都会撑船。

  这些浓缩乡村特色田园风貌的乡村小博物馆,面积不大,一座院、几间房,本身就是一个普通民居,是一座村庄水岸倒影,折射出它们独一无二的田园特色。

  历史与民俗浓缩于此,让人们感受到乡村田园,不仅仅是风情风貌、美食美景,还有久远的文化。

  车在柳树丛穿行,一转弯,便看到乡村砖瓦博物馆。小博物馆依偎在老窑旁边,青砖瓦舍与露天老窑连成一片。砖瓦堆放的空隙场地,有粗壮的狼尾草在风中摇曳。小博物馆,释放着古朴的陶土气息。用手触摸,一砖一瓦,似乎还有没有散尽的窑温。

  馆中收藏了出土的砖瓦文物,都是从村庄周边的土层中挖掘的。有一款周代红陶印纹罐吸引了我的目光,谁用这个陶罐烧过水?留下悬念让人猜想。清晰的纹路折射出此地古代砖瓦生产繁忙与先人的生活痕迹。那座依然在烧制青砖的古窑,是小博物馆的一部分,袅袅升腾天空的风烟,诉说着这一古老行当的过往。

  乡村小博物馆折射田园特色,是属于乡村的,有着独特个性,与人文地理、民风民俗、气候物产一道,组成乡村的一部分。

  在古镇,乡人利用天然湖荡资源,建起了露天渔具博物馆,把18种古法捕钓:卡帮、大网帮、簖帮、捣叉帮、撒网帮、摸鱼帮、老鸦帮……用湖荡的天然地形一一还原呈现,观者坐在小舟上,边游湖边欣赏,体验传统渔具文化风情。徜徉湖荡水天之间,驾船的艄公指着水中由木桩、毛竹搭配而成的渔具,对我们说,“这是簖,簖帮捕鱼人会根据河道情况,确定簖的宽度。两侧设‘八卦阵’,鱼进去了就游不出来,‘八卦阵’上设有由毛竹制成的跳鱼箔,防止一些鱼跳出‘八卦阵’……”说话间,忽然不远处传来一阵哗然,原来是一副扳罾拉绳露出水,一条大鱼,应声落网。

  在乡村小博物馆里,见识一座村庄的风土和物产,风俗与性格;有一座村庄的农耕基因、前世今生,是最接地气的博物馆。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实打实干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闯出新路
   第05版:要闻
   第06版:视界
   第07版:巾帼号
   第08版:锡林郭勒
   第09版:首府
   第10版:北国风光
   第11版:文艺评论
诗意北疆 梦在飞翔
在温暖的 马背上
乡村小博物馆
银碗盛雪
雪中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