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千里画廊画万年

磴口县默勒赫图沟岩画区。本报记者 刘墨墨 摄 王同春开渠 岩画宝库 妈妈,这儿的石头上有图画。
  ◎本报记者  徐跃

  巍巍阴山,绵延千里不辍;古道画廊,跨越万年而来。

  阴山地处黄河以北,山河相依,自然环境优越,自古就是人类繁衍生息的绝佳之地。在阴山山脉的悬崖峭壁和沟沟壑壑中,已发现150余个岩画点,5万多幅阴山岩画散布其中。

  阴山岩画,又名阴山岩刻,被誉为“千里画廊”“亘古天书”“刻在石头上的史诗”,是迄今为止我国已发现岩画中分布较为广泛、艺术较为精湛的岩画艺术,也是世界上数量众多、分布集中、表现手法和类型全面、年代久远的典型岩画群之一。

  坚硬的岩石表面,是人类的原始“画布”。

  作为一种早于文字的原始视觉语言,阴山岩画磨刻敲凿于阴山山脉岩石之上,以直观的图画形象、凝练的线条造型、抽象的标记符号,表达着人类早期的思想意识,是远古时代的历史积淀、原始先民的生活缩影。

  盖山林先生在其著作《阴山岩画》一书中给予了高度评价:“阴山岩画,年代之久,延续时间之长,分布地域之广,数量之多,题材内容之丰富,可以和世界上任何地方的岩画宝库相媲美。”

  阴山史记 远古秘语

  阴山岩画,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珍贵的世界文化瑰宝,它所蕴藏的文化价值不可估量。

  时光在岩石上沉淀,留下永恒之思、超越之想。当我们置身画语意境,再次凝望阴山岩画时,依旧可以感受到来自遥远时代的心灵感悟,赞叹这想象瑰丽、意境深远的壮阔史诗。

  阴山岩画,是一部简朴而深邃的无声“史书”。

  岁月不语,惟石能言。阴山岩画就像是“文字之前的文字”,先民们用刻和画表达思想。看到这些岩画,就仿佛在与古人对话。

  阴山地区是文化碰撞交融的舞台。据史料记载,曾有河套智人活动的遗迹,荤粥、土方、鬼方、林胡、楼烦、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党项、契丹、蒙古等众多北方部族在这里繁衍生息。

  中国岩画学会创会会长王建平说:“阴山岩画是各民族世世代代共同铸造的历史画卷,也是他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见证。”

  遥远年代,在岩石上作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先民们的作画方式主要有敲凿法和磨刻法两种。敲凿法是在画面上打击成点,点连成线,特点是线条深浅不一;磨刻法是用工具在岩面上磨制,痕印面光,断面呈U形。这两种方式经常被组合使用。

  虽然作画的过程漫长而艰难,却无法阻挡作画者的创作热情。规模宏大的阴山岩画呈现出卓越的特征:

  分布广泛。“阴山岩画分布在一条文化生成带上,主要集中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及磴口县等地的阴山山脉中,东西横亘350公里、南北绵延60—120公里,其中较密集区有19处。”内蒙古河套文化研究所岩画研究室负责人达来说。

  作画时代跨度大。从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经夏、商、周,直至到元、明、清,时间跨越上万年,历经多个朝代,历史脉络完整,体现了阴山先民创作的连续性。

  题材丰富。以与当地先民的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联系紧密的外界事物为主,包括动物岩画、人物岩画、天体岩画、手印蹄印等等。世界各地已发现的岩画题材和内容,在阴山岩画中均有发现。

  千“岩”万语,镌刻成史。

  阴山岩画承载着原始人类旺盛的生命感受,从这些“原始语言”中,能够探寻先民们的生存状况、群体活动、宗教萌芽、心理状态、审美取向、自然观念,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神秘信息。

  为了一睹阴山岩画的真容,了解岩画所处的自然环境,记者一行驱车前往位于乌拉特后旗巴音宝力格镇阴山山脉西段的滴水沟岩画点。

  清泉从山涧中流淌而下,冲击出一条水沟,滴水沟因此得名。在山脚下看滴水沟,山石嶙峋、斜崖平滑、植被稀少。向上攀爬中,每翻越一座石山都十分艰难,我们要找的岩画就“藏”在流水经过的山腰之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手脚并用、奋力攀登,大家终于见到了作于峭壁上的岩画。

  我们的向导、乌拉特后旗文化学者霍建国指着两幅形似太阳的岩画说:“你们看,这里的太阳被画上了耳朵、胡须和王冠。太阳神岩画在阴山岩画中特别具有代表性,太阳给人类带来了光和热,带来了新的生活,太阳神岩画体现了作画者对天体的崇拜。”

  在太阳神岩画不远处,还有一幅放牧岩画,画面中一位牧人骑着马,周围是他放牧的动物,还有一些植物。这幅岩画记录了远古牧民的生活场景。

  霍建国介绍,滴水沟中共有27幅岩画,大部分岩画可能创作于春秋战国时期,每一幅岩画都很生动、传神,是研究古代游牧经济、风俗和意识形态的珍贵资料。

  这次探访让我们明白,阴山岩画虽然神秘,却不是无法解读的“天书”。有别于难以猜测的符号岩画,富有生活气息的狩猎岩画、动物岩画等是能够被今天的人们所理解和解读的。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行为的方式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石光斓彩 画中有话

  阴山岩画,是一个规模盛大的民族艺术博览会。

  在内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内,有一个岩画主题展厅“岩刻春秋篇”,系统介绍了世界岩画和中国岩画的丰富类型,以及阴山岩画的总体概况。

  展厅内显眼处,陈列着两块巨大的岩刻,名为“人面图腾与圆穴组图岩刻”,2000年从乌拉特中旗韩乌拉沟移至博物馆内进行保护,属于典型的新石器时代凿磨式岩刻,距今约万年之久,均为国家一级文物。

  内蒙古河套文化研究所的包爱弟在介绍这两幅岩画时说道:“这些人面像周围散发着光芒,又被一个环围绕住,这样的形象在阴山岩画中是比较常见的。有人认为是神灵的状态,有人认为是巫的状态,至今没有定论。”其中一幅岩画中有“大唐”字样,很明显是后来刻上去的,包爱弟认为,这和人面像不同,是两个时代的创作,这种现象在考古学中叫作打破关系。

  阴山岩画中不乏精品,最为经典的当数中国岩画标识“双神图”。

  “双神图”位于磴口县默勒赫图沟,高1米、宽2.19米,地处环境有山、有水,还有来自乌兰布和沙漠的沙山,十分奇妙。

  这幅岩画中的两个人面像并列挨着,均戴冠饰,左像双眼为核形凹槽,右像双眼为圆点状凹槽。作者故意采用夸张的手法,用流畅的线条突出眼珠、拉长耳朵,看上去庄严肃穆,反映出早期宗教形态。

  远古图腾,岩上华章。

  “双神图”之所以能够被选为中国岩画的代表形象,王建平介绍了原因:“这幅岩画的创作理念有非常强的独特性。它是一个人面像组合,像中国文化中讲的一阴一阳,又像一男一女,或者可以理解为它是一主一次等等,这样的造型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当王建平在中国岩画学会全体岩画学者面前介绍“双神图”时,获得了一致认可。

  据统计,阴山岩画中动物岩画占到90%以上。这类岩画形象生动,形态逼真,主要以羊、马、驼、鹿、虎、牛、狼、豹、犬、蛇、鹰、猪为主。栩栩如生的动物岩画真实再现了古阴山河套地区自然环境的历史变迁,反映了作画人艺术审美的高度。

  动物岩画中,有一幅精品为大家所熟知,那就是“群虎图”。

  “群虎图”岩画位于乌拉特后旗巴日沟。巴日即老虎之意,这条沟就是以老虎命名的。这幅岩画面积较大,宽3.45米,高1.26米。5只大虎清晰可见,还有一些其他动物分散在周围。也有专家认为画中有7只老虎,对于这幅岩画的研究仍在继续。

  画面中,各个虎形大小有别,形态各异,或眺望,或回首,或两首交互在一起。每个动物都形似神传、惟妙惟肖,是一幅极其难得的艺术佳作。

  盖山林先生认为,在河套地区,虎是游牧人喜闻乐见的艺术题材,在鄂尔多斯青铜牌饰上也很常见。“群虎图”中,在大动物上点缀小动物的手法和动物作回首之态的风格,是鄂尔多斯高原及阴山地区匈奴人早期文化所特有的表现,因此可以推测,这幅岩画是春秋战国时期早期匈奴人的作品。

  在五原博物馆内,也有一幅以老虎为内容的岩画。它是青铜时代作品,名为“子母虎纹岩画”,刻画的是一只匍匐的老虎,腹中反向卧着一只动物,十分有趣。

  五原博物馆原馆长张迪介绍:“这幅岩画是从乌拉特中旗征集而来。之前人们一直认为这是一只老虎吃掉了一只羊,但是在2019年博物馆升级改造时,有专家认为虎腹中的动物比较完整,这很有可能是一只怀孕的老虎,腹中是一只小老虎。”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在阴山岩画中,也有不少北方游牧民族创作的文字岩画,如西夏文、回鹘文、藏文、蒙古文等等,此类岩画实证了各民族之间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印证了文明的火种曾在这片土地上播撒,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艺术史诗 永耀山河

  阴山岩画,是承载着人类印记的世界文化遗产。

  在浩瀚岁月中,阴山岩画静静地守护着河套的绿水青山,不断被先民创造着,也不断被自然等因素破坏着。直到近现代,才被人们大批地发现、研究和保护起来。

  在史料中,关于阴山岩画的描述并不多。

  最早见于公元5世纪,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中记载:“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著,类似图焉,故亦谓之画石山也。”

  史籍中记载的“画石山”因有岩画而得名。据专家考证,该地点可能属于阴山岩画区。

  1927年瑞典考古学家贝克曼在阴山山脉西部的狼山地区发现了岩刻。1929年,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对阴山大坝沟岩刻进行研究考察,并将考察结果发表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出版的《蒙古的史前成就》一书中。这一成果打破了西方考古界“东方无岩刻”的论断。

  20世纪70年代,中国学者开始关注阴山岩画。发现与研究阴山岩画的第一位学者是盖山林先生。

  1976年夏天,盖山林来到巴彦淖尔考察汉代长城,途经乌拉特中旗韩乌拉山峰一带时,从当地牧民口中了解到山中有岩画。1977年至1980年,盖山林与文物研究工作者走遍阴山岩画各分布区,对狼山地区的岩画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和拓描。此后,《阴山岩画》等一系列相关学术著作相继出版。

  盖山林及其科研团队关于阴山山脉等地的岩画考察与研究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关注。1984年,盖山林被美国马奎斯名人出版公司列入《世界名人录》(第7版)候选人;1994年,美国《世界日报》以《阴山岩画及其发现者盖山林》为题,连续5天报道了盖山林关于阴山岩画的考察成果。

  沉睡在深山峭壁中的阴山岩画,在文物研究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开始走进大众视野。近年来,阴山岩画大事记又增添了不少重量级内容:

  2006年,阴山岩画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巴彦淖尔市成立内蒙古河套文化研究所和内蒙古岩画研究院,制定实施《阴山岩画抢救性普查与保护实施方案》,这一年也被确定为阴山岩画年;

  2012年,阴山岩刻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迈出了阴山岩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一步,同年9月,阴山岩画的重要展示窗口——内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落成开放;

  2023年,阴山岩画断代数据采集活动启动,该项目通过千里眼智慧平台数字化信息系统,对岩画信息进行全面采集,并建立数字档案,让每幅岩画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身份证”。

  “此前我们大多采用类型学的比对法,通过色度、画法等特点确定岩画的年代,现在我们有了更先进的技术手段从事这项工作。岩画保护研究还有很多路要走,但是不管多漫长,都要走下去。”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盖志勇坚定地说。

  在巴彦淖尔市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阴山岩画的“身影”,如内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的石阶和墙壁上、黄河湾步行街的围栏上、各式文创产品中……

  以画之名,传承历史。

  让阴山岩画在当代文化与经济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使这一世界级古老艺术永远闪耀在祖国的大好河山之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

  在乌拉特中旗呼仁敖包岩画博览园,上百幅岩画分布于步道两旁,参观的人们不时停下来驻足欣赏。负责人乌日娜表示,将努力保护和开发利用好珍贵的人类遗存,让中华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

  黄河犹如一条金色的臂弯,将美丽而富饶的河套拥入怀中,而阴山岩画就像是点缀在臂弯周围的璀璨明珠,让这片天赋之地更加耀眼夺目。

  “阴山岩画是当之无愧的河套文化典型要素。”王建平评价阴山岩画在河套文化中的地位时说道。阴山岩画的发现,证明了河套文化的源远流长,它以图画的形式,承载着河套文化,是河套历史文化中辉煌的一页。

  阴山岩画,记录了漫长的人类生存历史,见证了波澜壮阔的文化融汇瞬间,这一绵延千里的文明画廊、跨越万年的艺术宝库,是中华文脉薪火相传的不竭之源,必将在世界的舞台上、历史的长河中,绽放永恒的魅力和光芒。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2025年自治区两会特别报道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特别报道
   第06版:社会
   第07版:实打实干 勇闯新路 2025全媒体主题宣传活动
   第08版:实打实干 勇闯新路 2025全媒体主题宣传活动
   第09版:实打实干 勇闯新路 2025全媒体主题宣传活动
   第10版:旗县融媒
   第11版:影像力
千里画廊画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