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前四部不同,这是他十年行走包头的一次总结,古墙、古城、古道,是他行走的顺序,也是标志,他一步步从走长城开始,逐渐走长城沿线的古城,又走连接一个个古城的古道,十年间,包头的古墙、古城、古道,留下了他的足迹、他的思考、他的恐惧、他的担忧、他的友谊、他的很多很多……
■行走
由爱好走向文化
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中国长城志》总主编董耀会在《古墙、古城、古道》的序中写道“古墙、古城、古道,是历史的重要承载,是关联的整体。古墙横亘,象征着古代帝王开疆拓土的丰功伟绩,是文化的渗透、碰撞以致融合的具象表达,古墙的设计修建护守,演绎着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进程。古城沧桑,象征着皇权的力量,承载着国家的意志,书写着历史的悲欢离合,记录了人民的喜怒哀乐,是保障古墙横亘久远的后防。古道苍茫,是古城、古墙的连接,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融合的历史脚步,秦直道的端点,参天可汗道的要塞,昭君出塞之路的驿站,留在了苍茫的古道上,隐没在历史的岁月风沙。”
方金良的包头行走,是从职务行为,转变为爱好,最后转变为文化行为。方金良的行走始于2005年,工作之余本来就有文学作品问世的他,迷上了包头的文化、旅游。他用了10年时间几乎走遍了包头的所有开发、待开发的旅游景点。执行主编了《导游包头》、《旅游包头》两部宣传书,创作出版了《惶恐与感悟》《老方带你游包头》散文集。
十年行走后的休整期,他沉淀了下来,阅读了很多文化历史方面的书。 从2015年开始,方金良的行走从对自然风光的赏析为主,转变为对包头历史文化的探究。
历史文化的考察的脉络也不是一开始就清晰的,开始时,是对单个古城的行走与考察,梅力更沟障城、麻池古城、固阳草地沟障城,走遍了包头境内几乎所有带“城”和“库伦”、“忽热”等字眼地名附近的古城。
■文化
由记录走向挖掘
一个个古城走下来,他的疑惑也来了,这些古城是单独存在的吗?这么多,是不是有什么规律呢?他把行走和思考连缀起来发现,似乎有些规律,那就是,古长城周边的古城特别多,也形成了线状分布:从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包头境内修建了8条长城,其中赵长城、秦长城各1条,汉长城2条,北魏长城2条,金界壕2条,今天还都有遗存。
于是,他又开始行走长城。长城是古代政权、民族之间分割的边界。互相的防备,就需要驻兵防守,于是有了兵城和障城,之后地区中心形成后,就有了县城、郡城、王城、都城。在长城沿线,包头境内现有7类近百座古城和障城,其中,长城障城约50座,未知其年代和用途的石城5座。
从古城到长城之间,还要有链接通路,就是古道。古道最早是驿路古道,之后,古道由纯粹的军事的道路,发展为商道。这些古道包括秦直道、中道、稒阳道、参天可汗道、呼延道、回纥道、五当沟古道、木怜道等。
几年间,方金良就行走了40多座古城、4条长城和4条古道,拍摄了一万多张照片。当然,也经历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寻找是艰难的,尽管查看了不少资料,又有卫星导航,但要在苍茫草原上能准确找到位置也是十分的不易。有一次,他寻找苏木图障城。从白云矿区东北的汉北长城巴音敖包嘎查段开始寻找,一路向西,在红旗牧场西南约25公里处的乌兰宝力格嘎查西约3公里,终于看到了耸立在山顶的城墙残垣。“行走虽然辛苦,但收获了苍茫荒野的寂寞感受,收获了沐浴风霜的身心愉悦,收获了穿越远古的思维发散,发现了鲜为人知的身边美景。”方金良说。
■挖掘
由零散走向系统
董耀会在《古墙、古城、古道》的序中写道:这是一部历史文化散文集,也极具地方史研究价值,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欣赏价值。读者从古城、古道,想到王昭君的落雁愁容,对汉代、唐代乃至清代一直存在的和亲政策,或许会多几分新的解读。作为历史研究著作,他用脚步丈量历史,用心血解读历史,观点鲜明,立意新颖,他将包头及周边的历史放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大格局中进行思考,于细节之中管窥大历史,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他对汉长城的解读,对北魏长城的复线的观点,对昭君古城的研究,对昭君出塞之路的探索,对达茂草原五座石城的猜想等,都会对包头历史文化旅游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方金良勤于学习,在浩瀚的古籍中寻找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并进行实地考察,进行认真思考。读者可以从《古墙、古城、古道》一书中感受到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
“整个包头市的历史文化遗存是中国北方古代的缩影,承载了过多的历史,但可惜的是,记载和发掘这些的著作太少,以至于淹没于荒野蔓草间了,这需要我们包头现在的学者和文化人共同努力,把包头的灿烂文化挖掘出来,宣传出去,这是我们包头的文化人应该做的事,我也将继续行走,继续思考,为包头的文化建设,做出自己的努力”方金良说。
文/李 岸
■链接
方金良:1962年生于包头市固阳县乡村,内蒙古及包头市作家协会、摄影家协会会员,包头旅游发展专家委员会专家。著有散文集《惶恐与感悟》、《老方带你游包头》和历史文化散文集:《古墙、古城、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