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旅游纪念品不能总是“同一张脸”

  文/邓海建

  本应为旅游目的地独一无二的纪念名片,却以“同一张脸”出现在全国各地旅游景点,“同质化”“低端化”甚至“地摊化”,成为我国旅游纪念品市场的尴尬标签。

  大概每个旅游城市都有个专门面对外地游客的“纪念品一条街”。这些年,一部分游客已经心照不宣地掌控了一份“手信秘笈”:人未到,货已买——出门旅游之前,先在淘宝上把当地纪念品定了再说。不仅货比三家,还能价廉物美,最关键的是省却了带来带去的烦恼。

  “旅游纪念品”上的陈年旧梗很多,吐槽的点无非就是两个:一是“全国景点一般货”,二是“纪念品多是又破又丑”——前者指向“同质化”,后者指向“低端化”。一块一模一样的丝帕,在杭州可能叫“杭绣”,去了苏州就叫“苏绣”,到了四川又成了“蜀绣”,在河南改名“卞绣”。至于银镯褪色变黄铜、塑料珍珠掉了皮、牦牛骨筷子尽是塑料味……既是笑谈,更非罕见。游客懒得较这个真儿,而躺着也能赚钱的小卖家们,更是懒得在这种一锤子买卖上创什么新了。

  数据显示,发达国家旅游购物占旅游收入的比例在60%至70%,而目前我国旅游购物的比重还不到40%。有商品无文化、有买卖无规矩,好好的纪念品市场被弄得“一地鸡毛”。

  我国旅游纪念品市场的尴尬现实,起码有两个反思的维度:第一,在这个全域旅游时代,一些坑蒙拐骗、粗制滥造的旅游纪念品市场,竟也有地方愣是给了他们一片法外之地。漫天要价、看人下菜……第二,旅游纪念品当然是刚需,前提是有创意,只能在本地才能买到,而别人复制粘贴不了。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的景点,如果还是躺着数钱懒得花那个心思,一些有特色的纪念品,恐怕不会凭空出现。好的旅游文创产品也不是没有,比如著名的“故宫系列”。至于把景点与时髦的彩妆或零食等“跨界融合”起来的例子,也不算鲜见。只是,这样的例子并不多。

  美好旅游的刚需和低劣纪念品的“倒胃口”,这两者之间的矛盾,看来亟待一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拯救。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内蒙古·综合
   第03版:内蒙古·首府
   第04版:新报热线
   第05版:特别报道
   第06版:首府看点
   第07版:要闻
   第08版:声音
   第09版:中国·综合
   第10版:中国·关注
   第11版:世界·综合/广告
   第12版:娱乐汇
   第13版:文学速读
   第14版:健康
   第15版:读书
   第16版:劲爆体坛
屡禁不止要重罚
把商场扶梯 当滑梯,不妥!
“息事宁人”
网文穿越百年成“檄文” 尴尬了谁?
旅游纪念品不能总是“同一张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