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感受蒙古族传统文化魅力

  小记者演示哈达礼仪
  赠书
  自己动手熬制奶茶
  合影留念
  搏克比赛火热进行
  文·摄影/北方新报融媒体记者  张巧珍

  历史上逐水草而居的草原牧民是怎样生活的?又有着怎样独特的民俗文化?为了让孩子们从小了解并热爱家乡文化,9月22日,北方新报社联合自治区团委举办了“民族团结进校园,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活动,组织小记者们进行了一次蒙古族文化体验之旅,大家走进蒙古包,自己动手熬制奶茶、品尝白食、体验搏克……感受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歌曲对垒

  9月22日8时许,27名小记者走进呼和浩特市第四中学,在教学楼屋顶天台上的蒙古包,欢快地玩起了歌曲对垒,大家分成5个小组,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

  活动现场,自治区团委统战部副部长陈彩霞看着孩子们纯真的笑脸欣慰地说:“内蒙古自治区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为多数的多种民族聚居区。所以,今天特意举办这次‘民族团结进校园,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活动,让大家感受蒙古族文化的魅力。”

  了解蒙古族服饰

  在了解蒙古族服饰文化活动现场,身着一套橙色蒙古袍的徐福玲出现在小记者们的面前,徐福玲是呼和浩特市第四中学的老师,从事蒙古族文化教学工作有三十余年。活动一开始,她就指着自己的着装问:“大家来说说,蒙古族为什么要穿蒙古袍呢?”

  “防蚊”“方便骑马”……小记者们争先恐后地回答。

  “不错,蒙古族是一个马背民族,无论男女都要身着蒙古袍,这与传统的生产生活离不开关系。”徐福玲说,蒙古袍一般比较肥大,便于鞍马骑乘,穿在身上是一件衣服,脱下来还可以当被子盖。事实上,一套完整的蒙古袍,除了长袍,还有腰带、饰品等组成,地区不同样式也有所不同,但其功能却大抵相同。说着,徐福玲还给小记者们现场展示了腰带的功能,将家中珍藏的火镰和蒙古刀挂在腰带上,让小记者们观摩学习。“这是蒙古男儿必佩的东西。因为蒙古族要经常在野外放牧,有时候遇到大雪封山等困难,火镰和蒙古刀都是自救的工具,既可以打猎又可以防身,不至于在野外被冻死饿死。”徐福玲解释。一般蒙古族姑娘出嫁的时候,娘家必会为其准备一副上好的头饰,价格相当昂贵。头饰多为红珊瑚、金银、松石、玛瑙等原料制作。

  “没想到蒙古族服饰文化如此丰富多彩,通过老师的讲解,让我对蒙古族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学到很多知识。”来自托克托县的小记者杜宸萱说。当天,她和妈妈专程赶来参加活动,“只因平时学业繁忙,周末还需要练习古筝,好不容易才得空来参加这次小记者活动,希望以后会有更多机会参与《北方新报》小记者的活动,锻炼自己。”杜宸萱说。

  敬献哈达有讲究

  “敬献哈达是蒙古族的一项崇高的礼节,那大家知道哈达一共有几种颜色呢?”徐福玲老师话音刚落,同学纷纷举起小手开启了抢答模式:“白色”“蓝色”“黄色”“红色”“绿色”……

  徐福玲老师拿起5种颜色的哈达进行讲解:蒙古族是一个崇尚自然的民族,哈达的每一种颜色都代表着不同的寓意。白色代表白云,蓝色代表蓝天,绿色代表江河湖海,红色代表太阳,黄色代表大地。一般敬献哈达多以蓝色为主,只有大型祭祀活动才会用五色哈达,不过,敬献哈达也是有很多讲究的。

  为了让小记者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哈达的礼仪文化,徐福玲老师还让两位小朋友走上台前,演示了一遍初次见面敬献哈达的场景。只见两位小记者每人手捧着一条蓝色的哈达,互相说着祝福的话,将哈达敬于对方的颈上。“大家说,两位小朋友敬献哈达的方式对不对啊?”徐福玲微皱着眉头发问。这可难倒了小记者们,大家众说纷纭,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徐福玲摇了摇头道:“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错误的敬献哈达方式。两位小朋友属于平辈,平辈之间要用双手捧着哈达,高举与肩平,然后再平伸向前,略微躬身递到对方手腕之间,彼此互换哈达,表达心中的祝福。只有长辈对晚辈,才有资格将哈达敬献于对方的颈上,表示长者对晚辈的祝福。”徐福玲说,值得一提的是,敬献哈达时一定要顺长对叠成四幅双楞,把双楞一边开口的方向整齐地对着被献者,以示尊敬和祝福。

  自己动手 熬制奶茶

  “大家猜猜,老师手中拿着的奶皮、奶豆腐都是什么做成的?”在体验蒙古族饮食文化的环节,徐福玲老师举起手中的东西循循善诱。分属5个桌子围坐在一起的小记者们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道:鲜奶。

  蒙古族一日三餐都离不开奶与肉,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物,即白食。

  据徐福玲介绍,奶皮是把鲜奶倒入锅中慢火微煮,表面凝结的一层脂肪晾干而成;奶豆腐是牛奶经凝固、发酵而成的食物;黄油则是在奶皮的基础上提取的。“除了白食,牧民们还喜欢喝奶茶,喜欢在奶茶中泡些白食和炒米,既解渴又充饥。”徐福玲老师说着,让同学们打开每个桌上事先放置好的锅,教同学们亲自动手熬制奶茶。倒入冷水,加热,放入砖茶,熬出红色的茶汤,再倒入一定比例的鲜奶……不一会儿,蒙古包里奶茶飘香。小记者曹子菡是呼和浩特市赛罕区绿地小学的学生。“我一直没去过草原,今天亲自动手参与熬制奶茶,感觉非常奇妙,也对蒙古族文化有了新的认识。”曹子菡学着老师的样子一边扬着勺子中的奶茶一边对记者说。

  (下转14版)  (上接13版)

  搏克让孩子们着迷

  午后,小记者们来到内蒙古饭店,这是中国首家五星级“草原文化”主题酒店。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大家参观了这里带有蒙古族文化元素的装饰、艺术品、图书等。当然,最让孩子们着迷的还是搏克这项运动。

  搏克又称蒙古式摔跤,其历史源远流长。

  “搏克比赛特点是没有男女、体重要求,无论面对怎样的对手,勇者胜。因为在战场上,无论敌人是谁,没有选择,你都要去奋战,这也是锻炼一个人意志力最好的运动!”哈萨尔搏克俱乐部的教练告诉记者。

  一旁的“小选手们”早就跃跃欲试了,可教练却没有直接进入主题,而是拿出垫子教他们练习翻跟头。大家议论纷纷,教练给出的答案是,能够自如的翻跟头就能在比赛中极大地保护自己的头部等不受伤害。

  然而,小记者们在这项热身运动中的表现却不容乐观,越是年龄大一点、体重大一些的孩子,反而不会做。

  “可想而知,现在的孩子大都缺乏运动,这项很简单的运动,有的孩子都不会!孩子们需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教练说。

  热身运动后,小选手们身着搏克服,迈着“鹰步”走上场。根据比赛规则,选手膝盖以上的部位着地就算输。比赛正式开始,男子队的两名男选手迅速进入对决。场上观众的加油声、呐喊助威声此起彼伏。

  很快,男子组诞生了冠军。女生们也毫不示弱,个个进入对决状态。直到活动结束的哨声吹响,他们还紧紧抓住对手不放,要一争高下。

  “我觉得我能赢得冠军,虽然很累,但是最后我发现,需要赢得对方,就要顺势而为,朝着对手需要的方向倒下,瞬间反击,然后制胜!”男子组冠军马睿祺赛后分享了自己的战术技巧。

  “我一上来几乎就想让对方倒下,太猛了,这种着急的心理导致我很快就失败了,越是想胜利,越是失败的快!”小记者郭雨诚说。

  “我想既然比赛,我就要奋战到底,不能放弃,我不知道对手比我多出20斤,我也不知道自己竟然能和对手战平,这让我很惊奇!”

  小记者们在活动后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他们为搏克勇士的故事感动,更爱上了这项特殊又神奇的运动。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内蒙古·综合
   第03版:内蒙古·首府/广告
   第04版:内蒙古·摄影
   第05版:特别报道
   第06版:特别报道
   第07版:奋斗新时代
   第08版:中国·关注
   第09版:中国·综合
   第10版:健康
   第11版:世界·综合/广告
   第12版:都市心情
   第13版:小记者·活动
   第14版:小记者·活动
   第15版:娱乐汇
   第16版:劲爆体坛
感受蒙古族传统文化魅力
分类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