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望夫石

  今天读到一篇文章《我和凤英相伴的日子》,收录在《赛罕文史》第六集当中,作者是高凤英烈士的遗孀赵莲莲女士,一位平凡却伟大的蒙古族老人。亲历者真实、细腻的情感令人动容,使人看完心潮迭起,颇不平静。

  1928年,归绥东郊土默特旗什兰岱村19岁的赵莲莲与保合少村20岁的云吉祥(小名板小,即高凤英)成婚。1930年,她刚刚生下大儿子不久之后,高凤英被派往蒙古国学习,一走就是六年。期间,高凤英家族长辈(高凤英少时丧失双亲,由三叔抚养)因高凤英长期杳无音讯,见赵莲莲孤儿寡母生活颇不易,就又替她找下了人家,赵莲莲因相信丈夫的为人,坚信丈夫有一天会回来,坚决不肯改嫁。

  1935年,高凤英学成归国。赵莲莲终于盼回了丈夫,可是丈夫回来后却未能和她安稳的过日子,而是以做生意为掩护继续开展革命工作,与妻儿聚少离多,经常是十天半月才回家,回家也是夜里回去凌晨就走。赵莲莲起初并不知道丈夫究竟是在做什么,无论怎么问都问不出实情,后来索性就不问了。

  1938年,高凤英在归绥采购机枪零件不幸被捕,后经赵莲莲及家人到处求人、活动,将高凤英保释出来。之后,高凤英因长期在大青山里开展抗日斗争,在土默川地区出了名,她们母子也成了“黑人”,家里不敢再让她们待了,高凤英便把她们接上了大青山,随部队游击、辗转,为部队做些缝缝补补的事情。1940年,赵莲莲住娘家期间,高凤英回去看她们母子,是他们见的最后一面。1941年高凤英在万家沟大火烧被日寇围困战斗中不幸遇难。烈士牺牲后的很长时间里,家人并不知晓。赵莲莲仍然日日夜夜盼望着丈夫的归来。解放后,赵莲莲满怀希望到归绥城打探丈夫的消息,这才得知丈夫早已牺牲了……

  相传在淮河岸边的涂山上,有一块望夫石,据说是大禹的妻子涂山氏所化。当年大禹新婚不久后离家治水,一别就是十三年,妻子涂山氏天天倚门远眺,盼望着丈夫归家,可任她望穿秋水,丈夫也一直没回来。最后她化成一块巨石,继续望夫苦等。

  在革命年代,何尝少有这样真实存在的望夫石呢。江西瑞金的百岁老人陈发姑,幼时父母双亡,她被送到丈夫家做童养媳,19岁与丈夫朱吉薰成婚。1931年,丈夫参加红军。1934年,丈夫随红军长征离家。得知丈夫要走,陈发姑虽然不舍,但她深明大义,不仅并未阻拦,还亲手做了衣服和鞋子,打点行囊送走丈夫,让他不要担心家里,她会照顾好一家老小。丈夫走后,陈发姑便无日无夜不在盼望着丈夫的归来。然而,她再也没能等来丈夫的叩门声。2008年,115岁的陈发姑在敬老院中离世,床前仍放着她给丈夫做的草鞋。后来,瑞金市政府为她建造了一座望夫雕像,她成为了当代望夫石的代表。

  今天,我们光是听故事便感觉唏嘘不已,而那些故事中凄苦的女主人公的盼望也只有她们才切身感受得到吧。本文中的赵莲莲何尝不也是这样一块的望夫石呢,她将毕生孤独寄托给成就英雄事业的丈夫,又含辛茹苦将子女抚养长大。如今,我们享受太平生活的同时,绝不能忘了她们和他们作出的牺牲和贡献。文/高  鹰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内蒙古·综合
   第03版:内蒙古·首府
   第04版:公益广告
   第05版:内蒙古·法治
   第06版:特别报道
   第07版:奋斗新时代
   第08版:健康
   第09版:中国·综合
   第10版:世界·综合/广告
   第11版:中国·关注
   第12版:钩沉
   第13版:都市心情
   第14版:声音/广告
   第15版:特别报道
   第16版:劲爆体坛
望夫石
一推门的温暖
一边受伤一边坚强
陪女儿做贺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