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怀念母亲

  我再也吃不上母亲为我亲手包的饺子了。在同病魔抗争了一年零三个月后,母亲还是离开了我们,带着对这个美好世界的无限眷恋,母亲走得很急,走得很静,走得很安详。

  母亲走后,无论是白天和夜晚,坐在或躺在没有母亲体温的床上,我才真正体会到“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再无归途”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才真正体悟“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的刻骨铭心,才真正感受到“母亲在,才是家”的深刻意蕴。

  母亲一生勤劳,她对儿女倾注了无限的爱。记得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母亲总是节衣缩食,为家庭的生计和孩子的温饱辛勤劳作,正是母亲的含辛茹苦,才没有让我们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

  记得小时候,每当过年时,母亲总是用她那双巧手,用缝纫机为我和姐弟们缝制好衣服,尽管有些衣服的布料是旧的,但经过母亲的亲手染过和加工后,如同新衣服一样,穿在身上,时常会引来童年伙伴羡慕的眼光。我和姐姐上大学后,母亲默默地为我们高兴,为儿女自豪,虽然她没有用言语表达。我参加工作后,每当节假日或出差回家,无论我在家待的时间长短,她总是每次都做我最爱吃的饺子,离开家时,她总是把我送到家门口,甚至是村口,静静地注视我远去的背影。

  母亲一生善良,她对儿女教育有方。母亲没有多少文化,识字不多,仅仅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农村参加过文化扫盲班,但她给儿女留下的是无字之书,这本无字书,只有她的儿女才能读的懂,读的深,读的透。也许是她那句“好男出在嘴上,好马出在腿上”的朴素话语,让我和姐姐上大学时都选择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这个职业。她对儿女要求严格,甚至是严厉。她用朴素的语言和行动,教育子女怎样做人,如何做事,这是儿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在农村的老家里,十里八村,母亲和邻里关系融洽,母亲年龄大了以后,身体硬朗,她仍然坚持每天劳作。每当夏天,在树荫下,墙根里,母亲和邻居叙旧唠嗑,家长里短,乐在其中。对乡里乡亲的大事小情,自身并不宽裕的母亲总是热情参与。

  母亲一生平凡简朴,晚年生活幸福。母亲出生在旧社会,同父亲结婚也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1947年,解放战争后,父亲在东北老家参军,由于战争年代,通信不畅,父亲离家多年,音信杳无,等全国解放后,老家才接到父亲从广东省寄来的家信,这个时候,老家的四爷带母亲到广

  东省同父亲成婚。后来父亲从部队转业到河南省,母亲作为随军家属,又跟随父亲到河南省泌阳县,在被服厂当工人。上个世纪60年代,由于三年国民经济困难,国家精简城镇职工,父亲响应国家号召,回到老家务农,母亲也回到农村老家生活。母亲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在农村老家同时代的乡亲们眼里,也是走南闯北,算是见过世面的人。就在前几年,弟弟还陪母亲去北京看了天安门广场。

  母亲一生干净整洁,热爱生活。我小时候,家里和大多数东北农村一样,住的是土坯房,即便这样的居住条件,也被母亲打扫得干干净净,收拾得整整齐齐。改革开放后,农村的生活发生了巨变,我们也给母亲翻盖了新房,母亲的生活也有了极大的改善,过上了小康生活,从母亲的言谈举止中,我能感受到她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情。遗憾的是,这种美好生活,母亲享受的太短太短了。

  母亲性格乐观开朗。母亲生病脑瘀血后,由于年龄原因,不能做手术,加上年龄大了,经多方医疗救治,始终不能行走,母亲认为这是自己的腿出了毛病,她总是想像她一定能走路。前不久,当我回家看母亲的时候,她还乐观地对我说,你送我到医院扎古扎古,(扎古扎古,东北土话,意思是到医院看看医生)看我的腿能治好不。在母亲的眼里和想象中,如果治好了她的腿,她还能像过去一样,到邻居家串门唠嗑,在家为儿女做饭,我回家后她还能为我包饺子。

  母亲走时,正赶上2020年疫情,我们也没有按老家的传统送别母亲,相信深明大义的母亲在天堂也能理解国家的难处和儿女的做法。

  母亲走了,她没有给儿女留下物质财富,但她留给儿女做人要厚道、诚实,做事要稳重、踏实这笔精神财富,让我们终身受益和永生难忘!文/孙  杰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内蒙古·综合
   第03版:内蒙古·首府
   第04版:特别报道
   第05版:公益广告
   第06版:特别报道/广告
   第07版:要闻
   第08版:健康/广告
   第09版:中国·综合
   第10版:世界·综合
   第11版:中国·关注
   第12版:钩沉
   第13版:都市心情
   第14版:声音/广告
   第15版:娱乐汇
   第16版:劲爆体坛
怀念母亲
琐碎的消耗
瓦上生雨烟
与青春相逢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