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雪梅:内蒙古核医学的领军人

  开栏的话

  前不久,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科协、科技厅、国防科工办联合开展了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评选出20名内蒙古“最美科技工作者”。为做好相关学习宣传活动,加强对科技工作者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荣誉感、自豪感、责任感,现推出“2021年内蒙古最美科技工作者”专栏,展示我区最美科技工作者代表的先进事迹,激励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学习最美、争当最美,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转化为投身创新实践的实际行动,为自治区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提起“核”,不少人闻之色变。但在医学领域,“核”不是危及人类生命的代名词,而是一把济世救人的“金钥匙”。核医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通过核技术来诊断、治疗及研究疾病,在现代医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内蒙古医学领域,有这样一个女人:她带领团队建立了自治区首个核医学科,用10余年时间使其发展为我区领先学科,并帮助25家医院陆续建立和完善了核医学科,培养了大批核医学人才,在极大提升重大疾病和疑难疾病诊断能力的同时,也有力推动了我区核医学的全面发展。她就是内蒙古核医学专业的领军人物、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科主任——王雪梅。

  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科,平均每天有100~200位患者接受核医学的诊断或治疗。核医学科已成为该院重要的临床科室之一,连续3届进入复旦大学全国专科排名榜华北地区前5名,成为自治区唯一进入前5名的学科。可是在十几年前,内蒙古的核医学专业还是一片空白。2006年,我区引进第一台PET/CT分子影像设备。由于缺乏核医学人才,组建核医学科的愿望始终无法实现,每年大概有三四千患者要去北京等地医院进行诊断。

  作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核医学专业的优秀毕业生,王雪梅本可以留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工作,但当她收到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邀请后,毅然做出了服务家乡的决定。

  然而现实远比想象的艰难。“那时候,内蒙古医疗领域对核医学的认知几乎为零。”王雪梅咬着牙坚持了下来。她独自承担起核医学科地下工程的二期改造工作,配合总务科规划、改造,配合器械科装机、调试,还要进行科室人员的培训。6个多月的时间,王雪梅穿梭在一堆堆沙石与水泥之间。就这样,从一砖一瓦开始,她筹划建立了自治区首个集体外分析、核医学影像和核素治疗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科。2007年4月,自治区首台PET/CT分子影像设备艰难投入临床使用。

  1966年出生的王雪梅有着60后的执着和严谨。在王雪梅看来,内蒙古核医学事业的发展就如她自己的孩子在成长,值得投入全部的精力与热情。工作之余,她还要肩背电脑、投影仪到基层医院进行核医学科普讲座,十几年来,她的足迹踏遍全区,为基层医院送去科普讲座500余场次。

  在研发新的分子显像探针时,需经历放射性药物稳定性测定,为了加快临床转化步伐,王雪梅常常把新药打在自己身上。科里同事常常担心她的身体,因为长期劳累,她患有甲状腺功能低下、糖尿病、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十几种疾病,可她却总是笑笑说:自己研发的新药连自己都怀疑,将来还怎么推广?

  十几年来,王雪梅带领团队使核医学科从零起步的小科室发展为设备规模和诊治水平均处于区内绝对领先地位的领先学科,在大大提升疑难疾病诊断能力的同时,也有力推动了自治区核医学的全面发展。天道酬勤,王雪梅带领团队顽强拼搏,不断创新,先后获得自治区领先学科、自治区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分子与影像功能研究工程中心、自治区总工会的创新工作室等多个创新平台称号;主持国家及自治区项目1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14项,自治区重大专项1项,自治区重点及重大科研项目10项,国家发明专利18项;获自治区各类科技奖励20项,其中中华医学科技奖1项,实现了自治区该奖项零的突破。

  文/北方新报正北方网记者  段丽萍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内蒙古·综合
   第03版:内蒙古·首府
   第04版:新报热线
   第05版:公益广告
   第06版:特别策划
   第07版:要闻
   第08版:健康
   第09版:中国·综合
   第10版:世界·综合
   第11版:中国·关注
   第12版:文化看点
   第13版:都市心情
   第14版:声音
   第15版:平安奥运
   第16版:平安奥运
王雪梅:内蒙古核医学的领军人
女子倒地心脏骤停 消防员教科书式救人
《内蒙古自治区医疗保障基金使用 监督管理办法》8月1日起施行
被控受贿1860余万 李才昨日受审
内蒙古新增境外输入 确诊病例2例 现有7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