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村长大鹅蛋”:南发村的金蛋蛋

  鹅群徜徉林间
  俗话说:家有万贯,带毛的不算。然而在通辽市科尔沁区庆和镇南发村,党支部书记张伟却不信这个邪,靠林下养大鹅,带领村民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南发村南边是一大片郁郁葱葱的杨树林,张伟的养殖场就在这片林子里。9月9日上午,记者慕名前来,老远就听到阵阵此起彼伏的鹅叫声。走近,成群的大白鹅或在林间觅食,或在水塘嬉戏,俨然一幅恬然和谐的田园风光。

  “养大鹅没多少成本,一把水草一些菜叶子就能让它快活地成长。但是挣的是辛苦钱,没有点儿耐心是闹不成的。”张伟说。

  从职业学院毕业后张伟回村待业,父母都建议他去市里打工,而他却觉得守着一大片林地去打工,可惜了。该干点啥呢?张伟日夜琢磨着。2017年的一天,他在抖音看到有人在林子里养大鹅,眼前一亮,何不去试试?他兴冲冲地把想法告诉了父母,没想到却遭到一致反对。父母说,鹅太能吃,而且风险大,万一都死了,那就全赔了。好在,敢为人先的爷爷支持他,赞助他1万元去外地学习。早年,爷爷不顾别人的议论,在这里几十年如一日带着家人植树造林,硬是将这片沙窝变成了绿洲。75岁的爷爷没想到,当年点着煤油灯种下的绿荫,会成为白鹅的绝佳生活场所,让孙子受益,更让全村人受益,印证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佳话。

  张伟跑了很多地方,学习养殖技术,考察了解行情。“当年5月,我先是进了1500只鹅雏做试验,两个月后出售挣了3万多。第二批又买了2000只,这次挣了9万多。看到我稳赚不赔,父母也放心了,跟着我一起养大鹅。”回忆起5年前的养鹅经历,张伟说还是蛮艰辛的。第一批鹅雏进来时,他和它们在鹅棚里睡了半个月,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感知睡眠温度,摸索生长规律。“人需要休息,而小鹅却需要24小时照顾。你冷了,它们就冷,你身上潮湿,它们也是一样的。”那时候条件有限,给鹅喂水全凭拎着小壶一次次地往返。1500只鹅一晚上要喝掉2000斤水,张伟整晚都不能睡。如今,张伟已然是半个兽医,鹅拉稀了、感冒了,他都能药到病除。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1500只到12000只,随着养鹅数量的增加,张伟的收入也在大幅度提升。今年首批万余只大鹅已卖得只剩下不到100只,第二批大鹅正在育肥中,国庆节前就可以出栏,两批大鹅的纯收入预计可以达到100万元。

  张伟的养殖场也实现了自动化,当年的简易塑料棚变成了标准棚,可随时蓄水,自动取暖,大大节省了人工。张伟养鹅的成功经验,让村民们看到了致富的希望,跟着张伟养鹅的村民越来越多。村里养鹅的人家达到106户,大户每年收入30万左右,庭院每户增收5000多元,周边的乡镇也在他的带动下发展起养鹅业。2020年底,张伟高票当选南发村党支书和村主任。身份的变化,让张伟有了更大的梦想。

  “这两天,我们申请的鹅蛋品牌‘小村长大鹅蛋’也下来了,合作社的两座面积1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正在建设中,未来,我们将延伸鹅产品产业链,带动群众增收。”水塘边,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张伟心中的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文/北方新报记者  王利军  摄影/《内蒙古日报》记者  闫晨光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发布
   第03版:广告
   第04版:热线
   第05版:要闻
   第06版:聚焦
   第07版:聚焦
   第08版:文化看点
   第09版:社会
   第10版:环球
   第11版:热度
   第12版:健康
   第13版:风铃
   第14版:声音
   第15版:娱乐
   第16版:体坛
黄河岸边葡萄架下 铁锅炖鱼C位出道
“小村长大鹅蛋”:南发村的金蛋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