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草原小村迎远客

传统的民族文化极具特色,引人入胜。
  ◎本报记者 杨佐坤 刘江 皇甫美鲜 薛来

  “由形态完整的火山锥、蜿蜒的熔岩流、精巧的堰塞湖、无垠的内蒙古大草原组成的景观群,配合高原特有的阳光、蓝天、白云、绿草,于旷远中见雄奇……”《中国国家地理》这样描述神奇瑰丽的乌兰哈达火山群。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察右后旗乌兰哈达苏木阿达日嘎嘎查,就坐落在火山脚下。

  丁克尔扎布家的客人

  乌兰哈达火山群,吸引了无数外地游客,也让丁克尔扎布对生活有了新的憧憬。

  丁克尔扎布是土生土长的阿达日嘎嘎查庙沟浩特牧民,十几岁时失去双亲,初中毕业后便回家放牧。1993年,丁克尔扎布成家了。可父母留给他的,只有11只羊和5头牛。丁克尔扎布和妻子没有向命运低头,他们一边饲养牲畜,一边卖羊,努力改变艰难的生活处境,但也只能勉强糊口。

  2006年,借助靠近208国道和乌科公路的交通优势,以及火山群的自然优势,丁克尔扎布经营起了牧家游。原汁原味的牧家生活、绿色健康的蒙古族美食、苍茫辽阔的草原风情,特别是著名的北炼丹炉火山等火山遗址,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嘎查很快就火了起来。

  游客们大多来自附近的北京、河北、山西等地,也不乏广州、香港等遥远的南方城市。纷至沓来的游人,为牧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也带走了火山草原的良好口碑:“那里民风淳朴,老乡热情。生态好、草场好,夏季凉爽,太适合避暑休闲了!”

  “游客多时,我一天接待过100多人,不少都是回头客。”丁克尔扎布说,许多到访过的游客对这里念念不忘,曾经连续几次带着全家老小或者朋友光顾庙沟,在火山下扎帐篷宿营,看原生态景观、体验原生态文化,“当一天蒙古人”。

  2015年,丁克尔扎布家接待了3000多名游客,给这个家庭带来约12万元的收入。开上了小轿车的丁克尔扎布,尝到了旅游业的甜头,自己又花12万元扩建了牧家游接待点。

  养羊成了庙沟浩特的副业

  庙沟浩特是个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村落。浩特常住人口有12户、26人。

  庙沟浩特过去属于阿力乌素嘎查。当年,3000多名巴尔虎蒙古族被清朝编入察哈尔八旗,每旗两个苏木,阿力乌素就是当年被编入察哈尔正黄旗十二苏木的巴尔虎人驻牧的浩特。蒙语中,“乌素”是水,“阿力”是后,由此可知,这是溪水后面的一个村庄。有水有草有地,便是蒙汉民族理想的聚居地。

  庙沟浩特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每年五月初九举行的“祭天”仪式,是乌兰察布地区唯一保留下来的萨满教传统仪式,活动延续至今已有300年历史。传统的察哈尔民族服饰、民俗文化、饮食文化、手工艺也一直传承至今,是乌兰察布地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较高文化保护价值的浩特。然而,多年来,以肉羊养殖为主的庙沟浩特牧民,生活并不算富裕。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又有火山草原自然风光,这不是发展旅游业的绝佳条件吗?庙沟浩特及时调整了养殖业结构,用“自养的肉羊、自做的奶食、传统的做法”包装出丰盛的察哈尔美食,推动养殖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从前把羊都卖给了羊贩子,价格比较被动。现在我养200多只羊,基本上都用在牧家游了,游客们吃得放心,我自己也能掌控价格。”丁克尔扎布介绍说,游客们喜欢购买一些肉类和奶食,这让他对自己的产品很是得意。

  政府对庙沟浩特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近年来,察右后旗人民政府通过乌兰察布市民委保护与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项目,累计投资470多万元,在庙沟浩特建设特色村寨房屋10户、每户120平方米,蒙古包20座。自2009年起,察右后旗民族宗教事务局对庙沟浩特进行了整体规划。这一切努力终于见到了成效,2017年,庙沟浩特荣获“全国第三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荣誉称号。

  旅游业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2014年,庙沟浩特挖掘300年村落文化资源,结合“两委”阵地建设,兴建了300平米的民俗文化馆,集中展示了阿力乌素村落的历史脉络、宗教信仰、民俗风情、饮食文化,推动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

  如今,从京、津、冀、晋等周边省市来庙沟浩特旅游观光的游客越来越多。庙沟浩特的12户常住居民中,有8户牧民开起了牧家游,其余4户则为牧家游打工或制作食品,养羊倒成了副业。浩特牧家游年接待游客达到4.5万人,人均纯收入在1.1万左右。以牧事项目和体验民俗风情为主要特色的“察哈尔蒙古族庙沟浩特”,成了知名旅游品牌。

  贫困户的羊卖出了好价钱

  餐饮接待能力具备了,游客“游”“玩”“吃”的问题解决了。但如何满足游客“住”“娱”“购”需求,成为牧家游下一步发展的现实难题。与此同时,如何带领嘎查的14户贫困户脱贫致富,始终萦绕在嘎查“两委”干部心头。

  为此,阿达日嘎嘎查积极规划建设庙沟浩特牧家游接待中心,采用“集体经济+贫困户”模式,让贫困人口在参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中,通过“资金入股、草场流转、牛羊销售、劳动就业”等方式增收致富。

  在庙沟浩特不远处,施工车辆来回穿梭。用不了多久,庙沟浩特牧家游接待中心规划建设的30座蒙古包,就将在这里拔地而起。丁克尔扎布介绍说,中心建成后由阿达日嘎嘎查两委管理,通过丰富旅游内容、完善接待功能,构建起“游、玩、吃、住、购、娱”六位一体旅游服务体系,打造火山草原上的特色村寨。届时,集体经济收入按2:3:5的比例进行分配,即当地牧民占20%,嘎查集体经济占30%,精准脱贫户占50%。初步测算,嘎查贫困户户均月收入3000元,年增收1.2万多元。

  嘎查采用“养殖+旅游+就业”模式,引领贫困人口通过“产业+就业”脱贫,让牧民就地就业,实现增收致富。全嘎查境内的12家牧家游接待点与贫困户形成一对一的带动帮扶机制,优先购买贫困户的肉羊、肉牛、奶食品等,同比市场价高出1-2元,保证了贫困户产品的销路,实现了当地特色产品“做优卖贵”的目的,贫困户每只羊可增加收入150-200元。同时,鼓励贫困户养殖旅游马和观赏羊,年收入可增加6000元。

  1年前,阿达日嘎嘎查牧民呼格吉拉图还仅靠30多只羊为生,日子过得挺艰难。现在,他却摇身一变,成了牧户老板。“嘎查给我安排了护林员的工作,还扶持我办起了牧家游,今年脱贫肯定没问题。”正在蒙古包里忙活的呼格吉拉图,对实现全面小康信心十足。

  【记者手记】

  黝黑的面庞、结实的身板、憨厚的笑容,采访中,丁克尔扎布话不多,但脸上一直洋溢着过上幸福生活的喜悦之情。是党的好政策和各级干部的倾力帮扶,让丁克尔扎布办起了牧家游接待点,成为旅游致富带头人,带动庙沟浩特的牧民们过上了好日子。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是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庙沟浩特在自然风貌、文化传统等方面富有特色,极具发展潜力。当地政府正是看到这一点,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发展民族特色产业有机结合,把少数民族群众的力量凝聚到增收致富奔小康上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也充分说明,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钥匙。发挥民族地区的特殊优势,不断释放发展潜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才能确保民族地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崭新篇章。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05版:70·足迹
   第06版:70·故事
   第07版:70·团结
   第08版:70·瞬间
   第09版:论道
   第10版:内蒙古社保
   第11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12版:广告
满达社区故事多
草原小村迎远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