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学习APP排行榜”“中学生必备十大学习APP”……五花八门、热到发烫的学习类APP,几乎可以满足学生的各种学习需求。不可否认,中小学生的学习,已不可避免地由APP引导着逐渐挥别“纸质化学习”时代。不过,媒体调查发现,学习APP泥沙俱下,涉黄、抄袭问题不少。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作为网络的“原住民”,如今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越来越现代化。人手一台智能终端,下载APP辅助学习,已经成为一种现象。应该承认,学习APP主流是好的,总体上有利于学习。但鉴于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哪怕“污垢”再少,也要引起警惕。
学习APP出现的种种问题,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制衡力量。有人可能会说,市场会“用脚投票”来进行优胜劣汰。问题的关键是,市场自发的制衡,有时存在滞后性;取决于消费群体的认知,有时制衡力量迟迟不来,有时甚至出现“以丑为美”,导致“逆劣驱逐良币”。这在学习APP上,有着尤其清晰的呈现。
从理想角度出发,市场主体应该有基本良知,杜绝“污垢”存在。可是,市场主体可能出于成本的控制,放松了对学习APP应有的把关;有的甚至会把“污垢”当成卖点,以此吸引中小学生关注。家长发现后固然会及时删除,可家长的发现往往是后知后觉的,伤害总在发现前。家长甚至还有可能“蒙在鼓里”,永远不知道“污垢”存在。因此,依靠市场自发调节,肯定不行。
值得思考的是,线下学习材料和学习工具,并不排除也会存在一些问题。但无论是问题发生的机率,还是问题本身的性质,都与线上问题不可同日而语。之所以如此,就在于线下学习材料和学习工具,具有相对严格和成熟的把关机制,不仅有事前把关,而且有事后把关;不仅有自我把关,而且有外部把关。对于线下出版物来说,由于把关机制的存在,不仅问题相对较少,而且出了问题还会受到追责,甚至可能丧失下一年度的订单。
教育无小事,学习APP应有负责的把关体系。这种把关,既包括自我把关,还包括外部把关;既包括事前把关,也包括事后把关。鉴于学习APP的特点,是不是要求其先审批再上线,可能需要商榷。但把其纳入监管范围,强化巡航保安全,对问题APP加以惩戒,问题严重的责令下架,不仅可行而且可能。总之,学习APP不能一路“裸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