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材分男女生版,以或刚或柔的笔触和故事与中考知识点连接起来;《舌尖上的英语》加入英语绕口令、美剧、电影和英语小知识,高频考点融汇其中;《文谈》不教同学死记硬背,而是图文并茂传递解题思路;数学教材中引入有趣的提神表情包和数学知识,以减轻学习带来的枯燥感……最近,成都14名高一学生制作的中考教辅书火爆朋友圈。
焕然一新的封面,紧跟潮流的故事,轻松幽默的图画,这群年轻的孩子刷新了我们对于教辅资料枯燥、无趣的固有认知。在教辅书中融入鲜活的故事,增添有趣的内容,更是焕发出催人学习的魔力。堵不如疏的道理谁都懂,但在设计辅导教材的问题上,我们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某种意义上,教辅书并非越详尽越好,而是能在辅导过程中激活学生的解题思路,提升学习能力。图书市场上的教辅资料琳琅满目,内容上却是大同小异。多少教辅书是站在学生的立场,真正用心在做?为什么买回来的教辅材料堆积如山,而真正打开看完的却寥寥无几?除了学生们在题海中无法抽离,更有辅导书本身缺乏吸引力的缘故。出版商不能只拼解题专家的名气大小和捕捉考点的概率高低,更需打造适合学生成长特点和所处时代环境的产品。
起辅助作用的教辅书,不同于统筹的教科书,应当紧跟时代步伐,大胆做出创新。刷一千道相似的题型,不如弄通一道暗含考点的题目。以故事的形式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往教辅书中融入网络语、表情包,实际上是将现实语境与书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触发学生的好奇心,在不知不觉中让知识考点入脑入心。这也有另一重启示:授课老师在教学上,也当联系实际生活,以讲故事的形式提振学生的热情。
课本教材固有其严肃性,但同样也需要与时俱进。不应只是对语文课本里的经典篇目进行删减,对数学中的题目予以更新,而要顺应时代发展,把目光聚焦于真实的生活场景和学生的成长特征。适时地注入一些新的内容,避免学生陷入厌学、死学的窠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