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着眼幽微处 每有好风光

——介霞散文印象
  ◎常耀宗

  与介霞相识已久,起初只知道她是学工艺美术专业,从事平面设计的。稍后,在报刊上读到她的散文,方知她业余爱好文学写作,不由心生敬佩。再往后,没想到介霞会因文学而调到乌兰察布市文联,没想到她脚踏实地、厚积薄发,写出了那么多与以往大相径庭的散文来。

  实质上,作为一个作家,保持一种文风容易,改变一种文风不易。从容易到不易,是作家创作趋于成熟的标志。在我看来,以前介霞的创作属浪漫型,即表现理想和幻想风格,而现今介霞的创作转向现实型,即客观与写实风格。在我的记忆里,真正留意介霞的散文,还得归功于微信这个平台。初读介霞的散文,感觉有别以往,别开生面;再读,感觉借景抒情,情动理发;细读慢品,方觉那是一道道心路风景,于幽微处见深情寓事理,透着亮色和暖意。

  凡事总有两面性,具体到文学创作也不例外。有些时候,不见得你写了惊天动地的大事读者就会青睐,那得看你怎么写。也有些时候,不见得你怎么写了读者就会爱不释手,那得看你写了什么。言下之意,怎么写和写了什么同等重要。应该说,介霞就是这样一个二者皆备的作家,她既善于从日常事物间发现美,又善于运用各种方式表现美,这看似平常,实则需要修炼。

  且看她写了什么:在《背影》《缝补时光》《关照心灵》《一粒糖果的记忆》几篇散文中,介霞写了她的婆婆、母亲,多数属时过境迁、忆苦思甜之作,从中可见她的孝心发现;在《三只苹果》《拾荒》《我的忘年交》3篇散文中,介霞写了“我们”嫌贫而又难过的故事,写了因“我”没帮拾荒的老奶奶推车而内疚的心情,写了人不能以忙为借口,不去珍惜亲情。这些都是介霞的真实感受,显示出她的良心一片;在《晨光里的微笑》《城市里的山》《其实,你可以很快乐》《苏醒的吊兰》《疼痛的皱纹》《小镇的心事》《阳光洒满我心房》《我心向善,人间向暖》《有爱,生命就会开花》等散文中,介霞写了发现微笑、收藏微笑、学习微笑、传递微笑的故事,向读者传递了只要带着爱心、带着奋斗、带着满足去生活,就会幸福快乐的主题。

  其实,介霞文中所体现的孝心、良心、爱心常常又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像她的《疼痛的皱纹》爱心里有孝心,《我的忘年交》《秋天的欣喜》良心里见爱心,一心含多心,心心深情,心心相印,其核心和本质折射出人道主义的光芒。

  介霞总能从世间万物中摄取到她所需要的创作素材,见微知著。在她笔下万物有灵、众生平等。她写人或景,一般不直接写人或景,而是托物寓人、借景喻世,给人意外的“缝隙之光”,因此令人记忆犹新。回到介霞的文章中,早晨,“我”将废纸箱交给拾荒老人,老人投以微笑。后来虽然老人不见了,可“我”总忘不了她的微笑,她的微笑感染了“我”、传递给了“我”。由此介霞希望微笑成为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最好方式,成为人们对待生活的一种姿态;“我”不经意伺弄了一盆将死的吊兰,谁知苏醒的吊兰报“我”以惊人的生命力,因之介霞广而告之: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春暖花开;看到粮店小老板笑呵呵地迎来送往、悠哉悠哉地行进在送货路上,介霞从中提炼出“其实,你可以很快乐”的主题,所谓“物微意不浅”讲的正是此理。它暗含这个时代人们常常不快乐的缘由在于唯物、唯钱、唯权,贪得无厌。介霞的文章总让我们感受到,生活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观察和捕捉美的眼睛。

  介霞拟题,不落俗套,有种让人不见则已,一见就想探个究竟的欲望。比如《小镇心事》,拟人化的手法让人悠思过往,在现场感、物感中赋予情感,极妙。又如《不是岁月败美人》,一看便有种急切地想读下文的感觉。再如《背影》,她不用“婆婆”反用“背影” 做题,那是婆婆为了她们一家忙碌的借代,是上往下情的借代,也是“我”愧疚的借代,是孝心发现的借代。背影是婆婆大爱无形的写真,在“我”心里定格并永远跃动下去,引人联想,起到以实代虚、以事代情的作用。毫不讳言,“题好文一半”在介霞的文章中得到了很好体现。

  介霞惯用并列或对比的形式安排文章结构。例如《岁月·念暖》,她以几位女士为例,并列说明亲情、友情是人生的乐园,它们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足可使人享用一生。又如《城市里的山》,她先写小镇的山,充满人气,充满欢乐;后写城市的楼房、小区,充满隔膜,充满孤单。通过对比,让人们不由得去思考城市怎么了?医治“城市的山”的良药又到哪里去寻找?再如《窟窿》,她以父母节俭,不以衬衣、抹布的窟窿为耻,写到当今生活在城市的我们心中装满了欲望,有填不满的“窟窿”。文章正反对比,以小见大,告诫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俭以养德的传统永远不能丢!并列结构,能够表现出绚烂的色彩美,使人感受到世界的多姿多彩、事物的无限美好;对比结构,使文章有波澜、不单调板滞,又使文章结构完整、主题突出,显示了介霞见解的精辟和言尽意外的功力。

  介霞散文多采用借代、拟人,兼用比喻、夸张,这从她的文题和文中就可以看出。比如《缝补时光》,文中说“在针线的穿引中,把时光缝补得结结实实。”此处的时光借代的是衣服,整体代替了部分,凸显出母亲勤俭持家的风范,简练而含蓄,富有意味。又如《城市里的山》,文中说“山坡上安静极了。我可以听见绵羊咀嚼青草的声音。”这里用的是夸张。通过动态描摹静态,使人脑海中浮现出蓝天、白云、羊儿成群的草原美景,可触可感,优美动人。介霞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行文,达到了对抒发对象贴切生动和富有意蕴的抒写。

  介霞散文的结尾,如同文题一样,总是给人一种“豁然一亮”的感觉。例如《一粒糖果的记忆》的结尾:“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不再讨厌小镇了,内心悄悄地为她感到了骄傲。隐约之中成为我记忆里那一粒甜蜜的糖果。”结尾既回应了主题,又引申了小镇的未来必将甜甜美美的寓意。又如《关照心灵》的结尾:“可是母亲的心灵怎么关照?”作家为母亲不识字发出深沉的一问,不仅是自问,也是他问,令人揪心。它暗示人们在这个网络时代,要多读书多关照自身的精神,因为智慧才是一个民族强大的法宝。正如评论家雷达所说:“在物质主义急剧膨胀的今天,人的精神世界会出现严重危机……那就要求具有强烈现实主义精神的创作,更多地将笔触伸向人的主观精神世界。”一个小结尾牵引出大指向,那就是文学创作要关照人们深广的心灵世界。介霞散文的结尾巧在画龙点睛、题外有旨,具有强大的感人魅力。

  介霞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她总能从细微之处、甚至不起眼的事物上抢抓“文眼”,以一种发展的眼光、前瞻的眼光,深化、升华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感。介霞的散文每每有好风光供我们欣赏,值得我们仔细品味、认真思索。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评电视剧《索玛花开》
~~~——介霞散文印象
◎聚焦文学艺术界热点话题 ◎追踪前沿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研究走势 ◎弘扬传统文化的思想道德力量 ◎见证内蒙古文学艺术的点滴成长 ◎助推草原文化繁荣发展~~~宗旨
~~~◎李樱桃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观察·巴彦淖尔
   第05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6版:质量报告
   第07版:内蒙古公安
   第08版:公益广告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文化
   第12版:彩虹
聚焦脱贫攻坚的农村大戏
着眼幽微处 每有好风光
本刊
俞胜: 时代出色的观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