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匠心斫制

悦心古琴

手把手教徒弟在木板上画出琴的轮廓。
展示斫琴技艺。
陈一民拿着做好的琴在试音。
指导徒弟做琴。
  ■国粹

  陈一民正在民俗活动的非遗集市展示着斫琴这一工艺,他一手拿着木槌,一手拿着半圆凿,卖力地凿着。每凿几下,桌面上那个1米多长的木块就跳出木屑,木块表面已经按铅笔的笔迹斫出了1个凹槽,琴面的轮廓在不断的敲击下逐步清晰起来。

  陈一民,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斫琴工艺的传承人,原是广州一棉厂的员工,认识并走进古琴斫制和修缮这个行业非常偶然。起初只是一个香港的朋友迷上古琴,向陈一民打听广州有没有古琴可买,他就带着朋友在以前的乐器一条街大新路寻找。遍寻无获之下,经多方介绍,才认识了岭南派古琴一代宗师杨新伦,他的朋友才顺利买到一把琴。当时杨新伦家中有很多古琴,但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他就指着一把琴对陈一民说:“这个角坏了,你能不能修?”在一棉厂负责修理维护织布机的陈一民看后,觉得非常简单,就应允了,没几天,做出的小零件得到了杨新伦的肯定,此后就追随杨新伦修琴。那年是1984年,当时一棉厂实行的是四班三运转,有很多的业余时间,陈一民没事就到师父杨新伦家里修古琴,耳濡目染之下,自己也开始斫琴,做得差不多的时候拿回去给师父看。

  “其他乐器是悦耳的,古琴是悦心的。”这句师傅说过的话,陈一民一直牢记于心。1990年师父杨新伦去世,陈一民当时在杨新伦家里斫制并得到师父指导的古琴“古岗”更被他视为传家宝。这把“古岗”是陈一民斫制的第二把古琴,因为对音色近乎完美的要求,他1995年和2003年曾分别将之剖开,将面板刨薄后再加一层面板,所以现在的“古岗”是有3层面板的。

  在修琴斫琴那段时间,陈一民窄小的家里堆满了各种木料器具,家里的空间被各种乱堆的古琴器具材料堆满了,后来陈一民不得不把“工作台”搬到门口楼梯的拐角处。到了2010年,妻子李桂珍也学起了弹古琴,还报了同在杨新伦门下的岭南古琴艺术当代大师谢导秀开办的古琴班。

  现在,陈一民每周分别各花1天时间在广州、佛山开设的3个教学点教授斫琴技艺。自从2009年开办梓元琴坊收徒至今,他已经带出了不少年轻的古琴斫制传承人。

  随着年岁渐长,陈一民不像之前那样,一年可以做出10多把古琴,现在他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都放在教学传承这个传统手工艺上面。他希望用这一份坚守,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触古琴认识古琴,并将这种传统技艺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据《广州日报》)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国内新闻
   第06版:地方·旗县
   第07版:要闻
   第08版:国际新闻
   第09版:教育
   第10版:文摘
   第11版:悦读
   第12版:公益广告
走在时代发展潮流的最前列
悦心古琴
淘书之乐
幼儿也在乎名声
中国古代的“快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