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淘书之乐

  旧时,北京图书市场非常火爆,甚至在一些胡同和街道附近,出现了相对集中的书摊。在当时,出版业并不发达,收售旧书是这些书摊和书肆的重要业务。而北京城的琉璃厂、隆福寺、东安市场、西单商场等大小书摊中,名头最大的自然是琉璃厂街。清代,这里成为古旧书籍最为重要的交易场所。民国时期,尽管西方思想大量涌入以及近代书籍出版业的广泛发展,但文人们在琉璃厂“淘书”的乐趣却长盛不衰。

  鲁迅逛了四百多次

  1911年,鲁迅还在绍兴师范学校当校长时,就对琉璃厂非常向往。1912年,鲁迅应蔡元培之邀,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工作,同年五月,鲁迅随教育部迁往北京。《鲁迅日记》记载了到达当日的情景:“五月五日上午十一时舟抵天津。下午三时半车发,途中弥漫黄土,间有草木,无可观览。约七时抵北京,宿长发店。夜至山会邑馆访许铭伯先生,得《越中先贤祠目》一册。”山会邑馆就是绍兴会馆,后来,鲁迅在绍兴会馆度过了七年的时间(1912年至1919年)。

  位于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离琉璃厂不远,这为鲁迅逛琉璃厂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他经常是散步就去琉璃厂。刚刚到北京的五月,鲁迅迫不及待去了几次琉璃厂。“12日,下午至琉璃厂,历观古书肆,购傅氏《纂喜店丛书》。21日,晚散步宣武门外,以铜元十枚得二花卉册。25日,下午至琉璃厂购《李太白集》《观元量寿佛经》《中国名画》……”

  鲁迅有时甚至一天去一次,据《鲁迅日记》记载,鲁迅在北京的14年间,去过琉璃厂的次数竟有480次之多,采买图书、碑帖3800多册。后来,鲁迅写成《中国小说史略》《后汉书》《嵇康集》等著作,与他在琉璃厂书肆搜集的书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对于爱书的鲁迅来说,一有闲暇就去逛旧书肆自然是最为惬意的事情,但这也给鲁迅带来了经济上的困境。当时,鲁迅在教育部的月薪约二三百元,每月几乎要用十分之一去买书。“本年共购书三百十元又二角二分,每月平均约二十五元八角五分……去年每月二十元五角五分,今年又加赠五分之一矣。”

  朱自清买字典当掉大衣

  与鲁迅四百多次逛琉璃厂相比,朱自清逛琉璃厂的次数相对少很多,但是朱自清在北京购书的经历也颇为独特。

  朱自清在《买书》一文中提到了他在北京逛旧书摊的故事。1916年,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7年升入本科哲学系。入读哲学系后,他对佛学类的书籍非常感兴趣,当时,佛学类的书籍都在卧佛寺街的鹫峰寺,一个阴沉沉的秋日下午,刚来北京不久的他,一个人去了鹫峰寺,买回不少心仪的书籍。

  1920年,朱自清从北大哲学系提前毕业。毕业那会儿,他又去了琉璃厂,在华洋书庄,他看见了一本新版韦伯斯特大字典,定价才14元。可是14元对当时的大学毕业生朱自清来说,也不容易凑齐。最后,朱自清想来想去,只好硬了心肠,拿着结婚时父亲给他做的一件紫毛水獭领大氅(一般的外套,大衣),当了14元,买下了那本字典。朱自清本来是想着将来赎出来就是了,结果后来朱自清离开北京多年,而那件大氅一直没有赎出来,朱自清每次翻那本字典时还常常感到遗憾。

  阔别五年之久,朱自清回到北京,到清华大学任教。此时的朱自清仍然念念不忘旧书摊。有一年的正月,他去琉璃厂逛厂甸庙会。他去的时候,土地祠内外人山人海,他买了一本《伦敦竹枝词》,当时花了3元钱,买来以后,恰好《论语》找他约相关的文章,他便选抄了一些竹枝词寄过去,加上一点说明,后来居然得了5元稿费。朱自清说这是“仅有的一次,买的书赚了钱”。  (据《北京晚报》)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国内新闻
   第06版:地方·旗县
   第07版:要闻
   第08版:国际新闻
   第09版:教育
   第10版:文摘
   第11版:悦读
   第12版:公益广告
走在时代发展潮流的最前列
悦心古琴
淘书之乐
幼儿也在乎名声
中国古代的“快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