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思想脱贫才能真正脱贫

  □李振南

  只有解决好思想贫困的问题,才可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

  

  “凡是用资金、项目能解决的贫困问题都不是难事,扶贫最难的还是怎么让贫困群众摆脱等靠要这样的思想贫困。”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昌汉白村的老支书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一句话,精准“命中”了脱贫攻坚中的一个难题。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就是生命。”在我区脱贫攻坚这场历史性战役中,上级政策是牵引,外部帮扶是推动,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自身的脱贫意志和能力才是脱贫的根本。这也是脱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攻城拔寨”阶段的客观要求。

  思想贫困的表现形式有很多:一些人不愿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能,缺乏脱贫能力;一些人等靠要思想严重,“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一些人好逸恶劳、好吃懒做,争着当贫困户,等着政府救济;还有一些人存在畏难情绪,出门嫌远、打工怕累、搬迁怕生、发展怕赔……正是由于思想观念上的落后,一些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才会扶而不起、帮而不富、助而不强,甚至出现“不扶还好,一扶就倒”的情况,直接影响了脱贫攻坚的成效。

  脱贫攻坚,既要解决物质贫困,也要解决思想贫困。只有解决好思想贫困的问题,才可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否则,再多的资金也有用完之时,再好的政策也难以形成双向合力,扶贫也只能事倍功半。

  思想贫困的存在,既有群众的原因,也有干部的原因,既有思想认识的因素,也有工作方法的因素,只有把准内生动力不足的“脉”,开对内生动力不足的“方”,才能解决好思想贫困问题。

  摆脱思想贫困,先要把贫困群众的心焐热。人心都是肉长的,如果扶贫干部只是到贫困户家里“看一看、问一问、填一填”,身入心不入,群众思想上的结不仅解不开,还可能越结越死;如果扶贫干部把扶贫大事当“家事”,把贫困群众当“家人”,真帮实扶、人到心也到,贫困群众自会看在眼里、暖在心头,自发地纠正“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走出墙根追小康”,形成自主脱贫、感恩奋进的氛围。

  摆脱思想贫困,也要让贫困群众思维活起来。长期的贫困,不仅会消磨贫困群众的斗志,也会限制他们的眼界和思路。解决这一问题,既要鼓励和引导贫困群众更多地“走出去”,看一看别的地方、别的群众是怎么摆脱贫困的,不断开阔自身的视野,激发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要通过培训等方式,把其他地方的一些先进理念、先进技术、先进经验及时地“引进来”,帮助贫困群众掌握脱贫的门路和技术。

  摆脱思想贫困,还要让贫困群众真正行动起来。扶贫不是发钱,脱贫也不是养懒汉,送钱送物只能救“近火”,自力更生才能解“远渴”。脱贫攻坚必须充分尊重贫困群众的主体地位,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方法,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去奋斗,不大包大揽,不包办代替。至于那些实在不愿意干的,也不必急于一时,要让其体会到不参与扶贫项目的后果,通过利益损失触动,让贫困户坐不住、干起来。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摘掉穷帽子,过上好日子,根本还是要靠辛勤劳动来实现。贫困群众唯有拔掉思想穷根,立起奋斗之志,让自身努力与外界助力同频共振,才能真正摆脱贫困。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 国内新闻
   第04版:国际新闻
   第05版:国内新闻
   第06版:收藏
   第07版:要闻
   第08版:国内新闻
   第09版:论道
   第10版:评论
   第11版:先锋
   第12版:公益广告
思想脱贫才能真正脱贫
生命的礼物
学习是人生保鲜剂
辣语
治理竞价排名不能光靠自律
飞絮轻而民生重
让失信者寸步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