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常印象里,中年人是社会中坚,应该举止稳重、言谈得体。但日常生活中,有些中年人却言谈粗俗,不修边幅,满嘴酒气,整天无所事事,一副看破红尘的样子……说实话,这副尊荣让人难以接受。从一个曾经意气风发、青春帅气的少年变成了如今这个样子,究竟是社会还是自己的责任更大一些?
社会固然有不良风气,生活也难免压力重重,但路是自己走的,脚上有了泡不能怪路,还要从自身找原因。不少中年人随着工作和生活的稳定,早早进入了心理倦怠期,曾经的理想和准则早就被消磨得一干二净,日常所思所想无非眼前安逸,平时消遣更是酒色之气。
中年人的精神状态折射的是社会的前景,中年人如果群体性精神萎靡、气质庸俗,绝非社会之福,对后辈会产生不良的示范效应。作为社会中坚力量,中年人是一个在各领域普遍实际担责的群体。人到中年,该如何“保鲜”?除了学习,别无他法。
学习是人生保鲜剂。学习意味着对生活对世界依旧保有好奇心,而旺盛的好奇心正是心理年轻的特征。学习给人以自信,学习给人以自由,孔夫子讲“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中年是人生走向成熟,心境走向澄澈,生活走向丰美的重要阶段,但“而立”“不惑”“知天命”绝不是什么都不做自然而然就会达到的人生境界,那是依靠不断学习、思考、总结,持续精进,最终才能达成。
对于当代中年人而言,最好的学习方式莫过于读书。每天读一点书,长期坚持下去,就能改变自己。读书之时,需静坐默思,缄口不言,久而久之,妄言的毛病就会改掉;读书之时,需沉潜品味,投入情感,久而久之,麻木的弊端就会解除;读书之时,需耐心思考,反复记诵,久而久之,焦躁的心境就会消失。
明代学者李贽曾说:“富莫富于常知足,贵莫贵于能脱俗;贫莫贫于无见识,贱莫贱于无骨力。”身为中年人,在家庭、事业和身体的三大重压下,如果能保持学习习惯,就能做到“知足”“脱俗”,如果再能通过阅读和学习增进见识,培养“骨力”,那就更加不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