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明孝陵里的“眀”字写错了吗?

  明孝陵是南京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方城隧道出口正面的石壁上,刻着“此山眀太祖之墓”7个楷书大字。据说民国初年,经常有游人好奇地询问明太祖的墓到底在哪里,于是当时的管理人员刻了这7个字在宝城醒目处,以此回答游人。如今,让游客好奇的是,这7个字中的“明”写作“眀”,是故意这么写还是写错了呢?

  明字代表着光明,分开是日、月二字,预示着大明王朝的国运如太阳光辉永照,似月亮光华长存。基于这些因素,产生了一种说法:“明”字如此寓意,让清朝统治者忌讳,他们在字形上做起文章。康熙帝在御制的《康熙字典》序中有“眀则洪武正韵”“汉晋唐宋元眀以来”之句,皆以“眀”作“明”。虽然康熙盛赞朱元璋的文治武功超过唐宗宋祖,但用“眀”的意思是清朝取代明朝才是“日月代明”,而且“眀”有月无日,何来光明,所以“眀”字应是无光、黑暗的意思。

  不过从汉字的发展演变看,这种说法显得牵强附会。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明”字曰:“朙,照也。从月,从囧。明,古文朙,从日。”“囧”是窗户的形状,象征月光通过窗户射入室内,达到照明的效果。也就是说,“朙”“明”皆为古字,后来演化成“眀”和“明”同时使用,但现在“眀”作为“明”的异体字,只在书法家等小范围内使用。

  孝陵博物馆藏有一块明正德年间太监马璇的墓志铭,上面清楚地刻有“眀故司设监”“有眀年”的字样,也都用“眀”, 甚至建国后立的明孝陵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也用“眀”。 (据《扬子晚报》)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国内新闻
   第06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7版:特刊
   第08版:地方·旗县
   第09版:教育
   第10版:文摘
   第11版:悦读
   第12版:公益广告
改革开放,看到更远的地方
212万年前,黄土高原已现人迹
古人这样度过三伏天
人类何时开始使用毒药?
明孝陵里的“眀”字写错了吗?
应县木塔何以千年不倒?
握手有力则记忆力好
五谷为何无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