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乌海: 满城的绿色看也看不够

健步族骑行族渐成规模
  本报乌海8月2日电  (记者  于海东)虽然进入了三伏天,但早晚时分,乌海市滨河公园里依然热闹非凡,散步的、唱歌的、跳舞的,常常要持续到9点多钟。这边绿树成荫,但与滨河公园隔着黄河相望的区域就是一片白茫茫的乌兰布和沙漠。当地老人讲,以前城里都是一片片沙地,这一切,都得益于这些年全市不间断地生态建设,才让老百姓享受了绿色福利。

  地处3大沙漠交汇处的乌海曾是自治区乃至全国沙化、荒漠化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当地降水量稀少,但蒸发量却是降水量的20倍。不少人戏称这里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历届市委、市政府将生态建设作为一项硬指标,万众一心,一棵棵、一片片播撒着绿色的希望。近年来,乌海市更把生态建设作为改善人居环境的一项重点民心工程抓紧抓好,用看得见、感受得到的绿色福利提高市民的幸福指数。

  一个周日的上午,在位于城郊的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一对新人正穿着崭新的蒙古袍以远处的乌海湖和城市为背景拍婚纱照。新人刘超和李燕就要在今年冬天举办婚礼了,俩人都是乌海人,望着山下的层层绿林,刘超说:“我小的时候,甘德尔山下都是白沙滩,看不到一棵树。”

  甘德尔山生态治理始于2005年,从那年开始,乌海治沙总站站长董研生始终坚守在山上。“当时全是沙漠,没水没路,6公里距离我从早上7点走到下午3点多钟。”

  董研生从1990年毕业参加工作就开始治沙,自小吃遍风沙苦头的他,立志要让荒漠变绿洲,沙海变绿海。如今,在他和同事及全市人民的努力下,经过13年持续造林,甘德尔山脚下的沙漠变成了绿洲,2.4万亩的绿林成了野生动物的乐园,更成了乌海人休闲的好去处。

  经过一代代像董研生这样的乌海人的苦干实干,曾经荒凉的乌海一点点绿了起来,先后获得了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殊荣。截至2017年末,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9.9平方米。

  走在乌海城区,绿地随处可见,公园星罗棋布,市民出门5到10分钟就会融入绿荫,这为市民营造出一个个舒适的休闲游憩、娱乐健身的活动空间。前两年118平方公里的乌海湖形成后,乌海人的休闲生活更是提升了一个档次。 “一早一晚到公园遛弯儿散步,下班沿着树荫回家,累了就在街头的绿地歇歇,满城的绿色怎么看都看不够。”市民张勇威说。通过街道绿化丰富城市绿化的骨架和脉络,全市道路绿化普及率超过95%。如今,在乌海形成了大规模的健步族和骑行族,休闲健身成了潮流。

  乌海不仅城区绿色多,就是农区也是美景连片。家住海勃湾区千里山镇王元地村的居民王平说:“这两年,我们村子成了景点,不仅景观树多了,而且田地里改种薰衣草等经济作物,一到夏季特别漂亮,城里人都开着车来玩。”很多村民都不种大田了,而是改种温室,搞起了休闲采摘和农家乐,收入上去了,人也时髦了。

  随着全市绿了起来,乌海市植绿的理念和模式也在不断更新,更加科学化。目前,已经很少再采取全民植树模式,而且创新了林业投融资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造林绿化,全市共有11个造林项目采用PPP模式建设,总投资逾14亿元。同时,发放造林绿化补贴、兑现林业育苗补贴、为林业龙头企业贷款申请贴息,调动了企业和个人造林绿化的积极性,促进了林业产业化发展。以“绿+游”为突破口,全市精心打造了一批特色景区,乌海湖休闲度假旅游区和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入选全国优选旅游项目库,龙游湾湿地被列为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5版:民主与法制
   第06版:观察·乌海
   第07版:观察·鄂尔多斯
   第08版:地方·盟市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文化
   第12版:彩虹
约稿函
乌海: 满城的绿色看也看不够
自驾旅游热起来
乌兰察布市 被命名为 “中国燕麦之都”
■信息群
包头市 设立100个事业编制 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
呼伦贝尔: 小康路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