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变迁的阅读方式 不变的草原书香

◎本报记者 院秀琴
上世纪80年代,人们凭借书证借阅书籍。
上世纪90年代,人们在图书馆看书。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如果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么阅读就是攀登前行的脚步。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和科技水平的突飞猛进,内蒙古人的阅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手抄书到装帧精美的纸质图书,再到汉王、kindle等电子书;从报纸杂志到读书网站,再到微信十万加,阅读方式的变化是内蒙古人40年来生活巨变的缩影。

  从“没得看”到“看不完”

  7月初,今年刚参加完高考的乌兰察布市民李妍卖掉了高考的复习资料,5毛钱一斤,李妍总共卖了42元。84斤的学习资料堆在地上像一座小山一样,李妍的母亲张秀丽捡起一本翻了翻,白花花的纸页上零星画了几笔。

  “资料太多了,女儿很多都没做完,甚至有不少几乎没看过。”张秀丽略显惋惜地说,“这么多资料都浪费了,现在只能卖废纸,我那会儿考中师的时候,复习教材千金难求,想看都没有。”

  张秀丽出生于1966年,由于上学晚,1984年18岁时才考上乌兰察布盟师范学校。回想起备考的经历,张秀丽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手抄书。“当时我们家穷,我只能借同学的复习资料看,每次借来,赶紧先手抄到本子上,再慢慢学习。”至于课外书,就更少了,家里凡是有字的东西,都是张秀丽的“课外读物”。“小时候,家里能读的东西,都读了不下20遍。”张秀丽说。

  与生活在农村的张秀丽经历不同,赤峰市民林海同期的阅读经历可谓丰富。

  出生于1976年的林海,由于长辈从事文字工作,所以家徒四壁却从来不缺书,即便如此,林海还是很少有自主选择图书的机会。“那时候有什么书就读什么书,大人给什么就读什么,很少能自己选择,也没有钱去买。”林海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和全国各地一样,内蒙古的阅读热潮就像憋到极限的山洪,喷薄而出。文学开始解冻,那是全民诗歌、全民文学、全民哲学的时代,当时似乎人人都在谈论文学,每一篇走红的小说都能“家喻户晓”。许多国外著作被陆续翻译并在国内流行,卢梭、萨特、弗洛伊德、马尔克斯、博尔赫斯……从文学到哲学,从心理学到政治学,丰富多彩,百花争艳。与此同时,港台风也吹进了大陆,以金庸、琼瑶、三毛为代表的通俗作品开始流行。一时之间,从古到今、从经典到流行的中外著作汇聚一堂。“我上师范的时候,身边的女同学们都在看琼瑶和三毛,经常上课偷偷地看。”张秀丽说。

  进入21世纪,图文类图书开始风行,图片、文字相互辉映,相互阐释,阅读变得更加轻松和愉悦。同时,图书的分类也不断细化,一些个性化与实用化的书籍涌现,美容保健、投资理财、职场宝典与处世智慧类书籍开始热卖,大众的阅读选择更为多元。

  如今,内容耐读、装帧精美的纸质图书更是层出不穷,适用于kindle等电子设备的电子图书越来越丰富,此外,科技感爆棚的“炫书”也是越来越多,VR、AR、三维成像等技术在图书上的运用,呈现出炫目的“高能”视觉效果。

  2016年在包头举办的图书博览会上,北京联合出版社的展位前,不少孩子排队体验一种图书配备的VR眼镜。这本以太空为主题的VR书,给手机上下载安装APP后打开,再装进VR眼镜,就可以让人感受到驾驶飞船遨游太空的体验,并通过音频讲解结合VR动画欣赏,学习到星球、星系等一些科普知识。体验者通过角度和位置的移动和静止,可以打开虚拟现实画面中的立体链接,从而进入到“另外的世界”。“很立体,很好玩!很想让爸爸给我买一本!”一名跟家长逛书展的女孩看过之后向往地说。

  “每次参展,小孩子看到就走不动了。”图书博览会上一位展示VR书的工作人员表示,这样的“炫书”对孩子们的吸引力非常大。她表示,这类融合了新技术手段、充满科技感的新型书籍,非常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北京联合出版社市场部负责人缪兰介绍,社里正在研发更加先进的VR图书,未来可以让小读者更加真实地得到精细化、实景化的VR体验,比如“恐龙在地上走,甚至可以跳到你身上。”

  从“蹭书店”到“网上下载”

  “我们小时候,买书只能去新华书店。小时候没钱,就只能蹲在新华书店看书,一蹲就是一下午,翻翻连环画、看看寓言故事,感觉书里的事情总是那么有趣。”呼和浩特市60后赵启明回忆起小时候的读书经历侃侃而谈。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民营经济和贸易的枷锁逐渐被打开,私营书店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成长于呼伦贝尔大草原的80后蒙古族青年照日格图手里能阅读的书非常少,所以他只能攒很久的零用钱来买一本书。“我买的第一本书叫《洋葱头历险记》,蒙古文版,是一本童话书,定价0.94元。当时因为不知道好多水果的蒙古文翻译是什么,所以对书的内容理解得还不是很深刻,但当时依然觉得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照日格图说,“去年我在书店里遇到这本书的汉文版,毅然决然地买了下来,我觉得一本好书,它的价值在于可以反复地阅读。”

  林海开始有了买书的冲动是在初中二年级。他总是把吃早饭的钱省出来用来买书,时间久了,父母发现家里多了很多书,而林海却经常不吃早饭,于是父母每个月都会给林海专门买书的钱。“我最惨的一次买书经历是为了买《后朦胧诗全集》,当时书店里就一套,我顶着大雨,骑着自行车,怕把书淋湿,就裹在肚子里,等回了家,浑身都浇透了,就书没湿。”在呼和浩特市上了大学后,林海最喜欢逛文化商城,“以前文化商城里有些旧书店,那些旧书是我比较喜欢买的。”如今,昔日的文化商城已经拆除,承载着林海青春记忆的旧书店也随之远去……

  与此同时,黄昏的街头,学校周边,也有不少人摆地摊卖书,尽管大多数的“地摊书”以盗版为主,却为很多囊中羞涩之人提供了阅读的便利。

  进入2000年以来,随着网络的加速普及和数码产品的风靡,人们买书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当当网、亚马逊、孔夫子旧书网……林林总总的售书网站隔三岔五推出各式各样的促销活动,凭借低价和便捷吸引了大批的消费者,这对实体书店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而且,不少传统经典可以从网络空间自由下载,给阅读者带来了真正的福音。“像《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等这些名著,在互联网上有很多地方都能免费‘当’电子书,存在平板里或者手机里,随时随地就可以打开阅读,把碎片时间都利用起来了。”善于寻找免费图书资源的呼和浩特市民李文明告诉记者,他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书友。

  面对困境,我区不少实体书店开始寻求“突围”之路。2017年年底,位于呼和浩特市玉泉区青少年宫的如斯书吧面向公众开放,这家集阅读、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式书店,藏书近10万册,免费向市民开放借阅。如今,这类高端书店越来越上档次,也开始受到热捧。

  从“翻书本”到“点触屏”

  “1980年代,人们不管在单位还是在家,空闲时间都是读书看报;1990年代,人们在单位读书看报,在家里看电视;21世纪,人们在单位上网,回家看碟、打游戏;现在,不管在单位还是在家,人们空闲时都在看手机。”赵启明谈及40年来人们阅读习惯的变化时,不无调侃地说。

  新世纪以来,新的传播方式改变了人们对知识和信息的接受方式,也渐渐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电子屏产品的滥觞,促使一种新的阅读方式——电子阅读,以不可阻挡之势闯进人们的生活,几千年来缓慢形成的“徒手翻页”纸张传统阅读方式开始发生新变化,在汉王、kindle、iPad等电子设备上“指指点点”,让随时随地阅读成为现实。此外,人们阅读的内容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不再局限于出版社正式出版的书籍,而延伸到未正式出版的作品,如博客文章、网络小说等等。

  近年来,智能手机迅速普及,这台“袖珍电脑”承载的功能和作用越来越大,许多人图方便在手机里下载了掌阅iReader、书旗小说、咪咕阅读等阅读APP。照日格图就是其中之一。“今年春天我重读《红楼梦》,有一部分就是坐在公交车上,通过手机阅读完成的。”照日格图说。

  “其实阅读,除了用手机‘看’,还能用手机‘听’,下一个听书软件,既保护眼睛又能阅读。”在呼和浩特市惠民街从事粮油生意的80后小伙刘晓东喜欢一边干活一边听小说,“听书软件特别好用,把语速调成二倍速、三倍速,一天就能听完一本小说。”

  当然,也有很大一部分读者仍愿意阅读纸质书,甚至将这种阅读上升到审美的高度。如今在呼和浩特市从事媒体工作的林海认为阅读是一件很有仪式感的事情,他坚决不在手机和电脑上读书。“翻开书页,用手摸索书页,那种感觉是在电脑和手机上都找不到的。何况书不光是内容和文字,装帧、纸张都构成书的主体,有很多设计在里面,而电脑和手机上没法看到这些。”林海说。

  如今,林海的个人藏书已经达到了4千多册,涉及社科、人文、自然科学、宗教、哲学等各个门类。他通读过的书至少有两千多册,目前最喜欢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类和自然科学类的书籍。

  阅读是人类几千年沿袭下来的习惯,不管读屏还是读书,不管开机还是开卷,作为阅读方式,二者并不矛盾,读者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取长补短。其实,无论手中捧的是什么,阅读本身已经是一件很美丽的事情。(图片源自网络)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草原足球
   第06版:观察·兴安
   第07版:地方·盟市
   第08版:读友
   第09版:经济涮锅
   第10版:小康图景
   第11版:科技
   第12版:生活
抗热消暑四大误区
信用卡微信还款 开始收费
变迁的阅读方式 不变的草原书香
信用卡还款 哪些通道还能免费?
我国启动新能源汽车 电池回收管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