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想到,曾经那么干旱荒凉的乌海现在湖光山色、绿树成林。”站在碧波荡漾的乌海湖边,今年82岁的老乌海人温德成一边看着眼前美景,一边回忆起过去。老人说,以前的乌海难见一点绿色,守着黄河喝的都是碱水。现在满城是绿树花草,随处可见湖泊、水渠,美不胜收。
乌海市年均降水量不足160毫米,但蒸发量却高达3200多毫米。作为一座西部干旱缺水地区的工业城市,水资源在乌海的宝贵不言自明,科学用水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为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及水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乌海从供水、排水和污水治理回用三个方面实现全局统筹,从农业、工业、生活、生态四个方面科学用水,不仅确保了经济社会稳定运行,还跻身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并且保障了境内唯一主要河流黄河的水质。
以水定产,水成为多年来乌海市积极转型发展的内在推动力。这些年,传统的煤焦化工和氯碱化工产业已经升级到国内先进,新兴的新能源、装备制造、环保等耗水少的接续替代产业不断涌现。
在乌海,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水也成了宝贝,乌达区实现了城区污水处理厂与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联动运营,实现了污水近零排放。经过一系列工艺处理后,城区污水处理标准由国家一级B提升为一级A,工业园区重污染水最终也达到一级A的标准。这些经过处理的污水,又用于矿山、企业降尘和洗煤用水。投资乌达区污水处理的乌海市倍杰特环保有限公司与乌达工业园多家企业达成供水协议,既为用水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又为自己增加了收益。“污水的深度处理实现了污水的综合利用,进而实现了近零排放。在经济效益、节约用水等多个方面实现了共赢。”企业负责人王立攀说。
通过加强再生水、疏干水、雨洪水等非传统水源利用工程建设等举措,全市工业用水得到基本保障,疏干水利用率超过80%,近60%的中水用于企业生产、湿地补水、生态绿化。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
作为黄河自宁夏进入内蒙古的第一站,黄河对乌海意义非凡。乌海统筹实施黄河乌海段生态保护修复、环境污染治理、产业转型升级、水资源节约集约、区域协同一体、黄河文化保护六项工程,全面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着力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高水平保护、在高水平保护中促进高质量发展。
在机制体制建设方面,乌海先后出台了《乌海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乌海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等文件,建立了水行政权力和责任清单。并建成了乌海市水资源管理中心平台,基本建立与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相适应的重要取用水户等监控体系和水资源监控能力。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保护、“三条红线”量化指标纳入“三位一体”考核体系,将工作成效作为干部奖惩和使用的重要参考依据。
海勃湾北部生态涵养区是乌海重要的水源地,总面积约42平方千米。为了这片区域的洁净,乌海通过地方立法予以保护。同时,为化解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乌海市一方面推动水生态文明的制度体系建设,一方面抓紧进行水资源管理改革。建立完善了水权配置体系,制定了水权置换管理办法,建设了水权交易场所和水量调度交易中心。
今年,为进一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乌海市提出:要坚决扛起黄河入蒙首站首责,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开展入河排污口清理整治和规范化建设,坚决杜绝超标污水直排黄河。深入落实河长制,持续推进河湖“清四乱”,实施沿黄岸线防护等重点工程。
同时,继续完善生态保护机制,坚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制定环境准入清单,实行““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还要编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矿产资源规划,健全污染防治绩效评价和责任追究机制,定期考核通报各区环境空气质量。加强与周边地区协调联动,实现大气污染防治交叉执法常态化。
长风破浪会有时。虽然乌海自然生态环境仍然十分脆弱,但经过全市上下共同的不懈努力,近年来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据了解,目前黄河乌海段水质由Ⅲ类提升到Ⅱ类。碧波荡漾的乌海湖让世人重新审看这座工业城市,超过全国人均的绿地面积也让市民开始享受绿色福利。我们相信,高质量发展一定会带给乌海人越来越多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