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婚俗改革助力社会文明提升

  □丁晨

  近日,民政部将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青山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确认为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实验时间为期3年。全国15个婚俗改革试验区内,我区就占了两席,这既是荣誉也是鞭策,说明我区在推进婚姻领域移风易俗、倡导社会文明新风方面仍然任重道远。

  伴随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婚俗改革也变得刻不容缓。近年来,有关婚丧嫁娶方面的地方陋习越来越多见诸报端,不仅严重影响着广大网友对一个地方的观感和评价,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这个地方的社会文明建设。

  有句话叫“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古老的华夏文明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地区文化,而婚丧嫁娶又是最能够反映当地历史文化和精神风貌的一个集中体现,它不仅历史悠久,还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以至于21世纪的今天,我们都还被影响着、左右着。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一个地区的婚俗习惯其实反映的是一个地区群体性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加之入乡随俗和从众心理,婚俗习惯往往具有强大的导向和引领作用,这也是当下一些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顽固婚俗陋习久治不愈、久攻不下的重要原因。

  除去社会心理影响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每一次的婚丧嫁娶对于当事人来讲都是一次很重要的社交活动,是彰显主人家能力和人脉的机会,以至于片面追求场面的奢华和热闹。在这样一种错觉的指挥下,各种婚俗的丑态和闹剧才不断上演、难以根治。

  当下,很多年轻人对于落后、愚昧、粗鄙浪费的婚丧嫁娶始终持批评态度,因为它消耗了过多的精力和财力,以至于不少年轻人一提到红白宴席就心里打怵。正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一样,新时代需要的能够反映时代特色、适应现代社会家庭组织、家庭结构深刻变化的婚俗礼仪,这对于推进社会文明建设尤为重要。

  笔者认为,无论青山区和集宁区还是我区其他地方,都要用好这次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的难得机遇,将那些婚俗陋习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加强以父慈子孝、夫妻和睦、兄友弟恭、长幼有序为基础的家风建设,强化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道德观念,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精神风貌、不断推进社会风气好转、不断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国际新闻·广告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乡村振兴
   第06版:要闻•广告
   第07版:评论
   第08版:生态环保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视界
   第12版:收藏
奋楫争先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减负关键看“疗效”
■辣语
法律屏障
诱导粉丝重复消费 这种吃相太难看
呵护“头顶上的安全”需德法并治
婚俗改革助力社会文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