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学生“三下乡”:

在奉献社会中汲取成长能量

  □本报记者  白莲

  “一个个红色故事,一份份革命文物,一卷卷旧日档案,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关于信仰、信念、信心的故事,让我更加深刻理解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力量。”今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跟随实践团前往乌兰察布市进行“四史考察”调研的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张楠,写下了这段心路历程。

  暑期,在我区各地各高校开展的形式多样的“三下乡”社会活动中,朝气蓬勃的大学生们将脚步踏向田野乡间,目光定格在基层一线,将小我融入大我,感受山河新貌,聆听改革故事。他们在党史学习中汲取精神力量,在国情社情观察中明确价值追求,在实践活动中助力乡村振兴,在支教育人中彰显担当使命,在服务群众中淬炼青春本领……他们虽肩负不同的使命,却拥有着相同的感动和收获。

  “一是要在实践中勤学格物,让实践成为人生的习惯;二是要在实践中服务社会,让实干成为人生的气度;三是要在实践中践行青春使命,让奉献成为人生的底色。”内蒙古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乔彪寄语该校积极投身“三下乡”的青年学生。

  挥洒汗水,传递爱心,青春力量如星星之火,点亮希望的田野——

  大学3年中,内蒙古科技大学学生杨旭每年都会参加暑期支教,他和支教地区的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直至现在,杨旭仍然与孩子们保持着联系,也会像过去一样,给他们讲解不懂的数学题,和他们畅谈人生理想。因丰富的实践经历,杨旭获得了3次一等社会实践奖学金。

  今年暑假,内蒙古大学民族预科班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支教队前往锡林浩特市和赤峰市的民族语言授课小学、幼儿园进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辅导,为当地学生更快更好地使用国家统编教材贡献力量。该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第六年前往阿拉善右旗巴丹吉林镇开设“四点半课堂”,为留守流动儿童讲述自然环境与乡土地理创新课程《认识阿拉善》《动手小实验》等,培养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激发他们多样的求知欲望。

  走进乡村牧野,参与新农村牧区建设,在实践中经风雨、受教育、长才干,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具体实践——

  “这些孩子们不仅关心我们的健康状况,还为我们宣讲了党和国家关于农村牧区的好政策。”7月17日,内蒙古医科大学社会实践队赴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巴音锡勒镇勇士村为村民义诊,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村民健康状况进行了解,并进行党史教育和疾病预防宣讲,得到当地农牧民的热情欢迎。

  “到一线去!”一声集结令下,内蒙古师范大学118名志愿者带着学校的嘱托奔赴包头市石拐区,围绕创城创卫劳动教育、家电农机义务维修、心理健康团队辅导、美丽乡村彩绘装点、送文艺演出下乡等6类工作内容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寻访红色足迹,赓续精神血脉,筑牢青春信仰。通过研学实践活动,让红色基因和革命信仰在青年学子心中生根发芽——

  内蒙古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社会实践临时党支部开展的“筑梦红色之旅勇担强国使命”主题实践活动成为一堂有深度、有温度的“思政课程”:在历经战火洗礼的抗美援朝断桥遗址,抚摸着桥上的累累弹痕,回望身后鲜艳的五星红旗,2019级电气4班学生于淼颇受感动:“回望历史,不仅让我们珍视19万志愿军烈士用热血换来的新生活,还激励我们青年一代要为国家昌盛接续奋斗!”

  “教育实践是大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的必要环节。成长进步没有捷径可走,必须经历基层磨砺、实践摔打。同以育人为主的高校工作相比,基层一线是大学生‘增能补钙’的练兵场,基层历练,既有利于输出高校的智力资源,也有利于厚植为民情怀、锤炼担当作为。”内蒙古师范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宫箭表示。

  在今年暑期的“三下乡”社会实践中,内蒙古科技大学2支志愿服务队入选“圆梦工程”助力乡村学校少年宫“七彩假期”志愿服务团队,1支志愿服务队入选“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志愿团,将志愿服务延伸到全国更多地方。

  “实践活动是我们磨练意志、涵养情怀、激发社会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的大课堂,作为新时代青年学子,我要努力奋斗,让青春之花绚丽绽放。”内蒙古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敖国强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特刊
   第06版:要闻·广告
   第07版:校园
   第08版:鄂尔多斯
在奉献社会中汲取成长能量
传统文化润泽童心
洒播科学的种子
首届高校公共管理研究生 (MPA)案例大赛举行
多彩活动点亮校园
杨联贵:微积分课堂上的“人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