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思(战国)《中庸》第二十七章
【原典】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释义】
“致广大而尽精微”是《中庸》第二十七章中的一句话,意思是:既要致力于达到广博深厚的宏观境界,同时又要尽心于精细微妙的微观之处。“致广大而尽精微”体现了儒家既尊奉道体之大,又穷尽道体之细,既从广大处着眼,又从精微处入手,从而在平实中达到高明的中庸智慧。
中国古人注重整体思维,追求由博返约。“尽精微”的目的是“致广大”,而“致广大”的结果又促进了“尽精微”。因此,“致广大”与“尽精微”是相辅相成的。这句话凝结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智慧,启示我们干事创业要把握好全局与局部、长远与当前、战略与战术的关系,既要登高望远、胸怀大局,又要落实落细、积微成著。
原典意为,君子既要尊崇道德修养又要追求知识学问,既要致力于达到广博境界又要尽心于钻研精微之处,既要追求高大光明的境界又要把奉行不偏不倚作为修养。温习已有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诚心诚意地崇奉礼节。所以身居高位不骄傲,身居低位不自弃,国家政治清明时,他的言论足以振兴国家;国家政治黑暗时,他的沉默足以保全自己。《诗经》说:“既明智又通达事理,可以保全自身。”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启悟】
“致广大而尽精微”,把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战略与战术相呼应、方向与路径相统一,牢牢把握时与势、科学辨析危与机,是我们干事创业的重要方法论。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致广大”是大处着眼,要求我们“抬头看”,用战略性眼光看问题,以前瞻性思维谋发展。唯有如此,才能在纷繁复杂中洞悉规律、辨明方向,在发展大局中找准定位、明确重点,从而因势利导、行稳致远。
与此同时,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尽精微”是小处着手,要求我们“埋头干”,以极端认真、极端细致、极端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细节和小事,扎实用力、精益求精,做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尽小者大,慎微者著。”把小事情做好,方能积小胜为大胜,把蓝图变为现实。
“致广大”与“尽精微”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只“尽精微”不去“致广大”,就好比“盲人摸象”,只知局部,不识整体,难免陷于偏颇。反过来,只“致广大”不去“尽精微”,则如同“一屋不扫”,没有实践经验,“扫天下”必陷于志大才疏、眼高手低,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将二者相结合,既在宏观上“抓大”,又在微观上“抓小”,眼睛看到远方,同时注意脚下的石头,才能做成事、做好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致广大而尽精微’是成事之道。”就是告诉我们,干事业做工作大方向要正确,重点要明确,战略要得当,同时要把控好细节,把政治经济、宏观微观、战略战术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谋划时统揽大局、操作中细致精当。
新的赶考路上,只要我们坚持“致广大而尽精微”,既登高望远、胸怀大局,又落细落实、积微成著,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哈丽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