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来论】

互联网大病筹款平台亟需规范

  ◎汪昌莲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多家互联网大病筹款平台向捐款者收取“支持费”,有的捐款1元也被收取3元,甚至有筹款平台在部分城市开始试点收取服务费,向筹款者收费。原本带有公益色彩的大病筹款平台,纷纷开启商业化收费举措,引发不少热议。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募捐异军突起,成为民间公益慈善的新力量。相比传统的募捐方式,网络募捐门槛低、传播快、影响大、互动强、效率高,让募捐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救助。有数据显示,网络募捐数额占全国社会捐赠总量的比例,从2013年的0.4%上升至2019年的4.1%,2019年网络募集善款超过54亿元,比上年增长68%。然而,形形色色的网络募捐,存在诸多灰色地带,经常引起公众及爱心人士的质疑。此前就有媒体报道,称网上购买虚假病历就能通过初审,而互联网大病筹款平台却并不保证发起筹款信息完全真实;有的筹款平台招募大量所谓的“筹款顾问”,进行“扫楼式”筹款,每推一单可以收入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大病众筹诈捐、骗捐事件也时有发生。

  互联网大病筹款平台在医保、商保之外形成了一条医疗资金供给的有效补充渠道,它一开始就顶着“公益慈善”的光环,实际上却暗含商业服务的味道,在公益和商业边界间,寻找生存发展之道。所有的互联网大病筹款平台,都是有运营成本的,比如说办公场地、人力开支、软硬件投入等等。行业发展初期的风口过后,“烧钱补贴抢市场”的逻辑行不通了,而免费的服务方式又不足以支撑筹款平台的持续发展,也对筹款平台进一步发挥社会力量救助作用形成掣肘。如何实现“收支平衡”,便成为大多互联网大病筹款平台的普遍焦虑。于是,为了维持合理的运营成本,保证筹款平台的正常运行,各种名目的服务费便随之出现。这也充分暴露了这个行业的深层次问题。“要捐款先交钱”的做法,难免让善心变寒心,影响互联网大病筹款平的声誉,降低公众对平台的信赖度,还可能导致平台募捐量萎缩,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得不到及时的援助。

  推进互联网大病众筹平台健康发展,亟待相关法规和行业标准的规范。《慈善法》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慈善组织开展公开募捐,应当取得公开募捐资格。对于当前为数不少的互联网大病众筹平台,亟需明确界定其性质并纳入监管范围。可以参照现行基金会管理标准,设立合理的行业服务费标准,定期公布费用收取和使用情况,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广泛监督,从而促使行业良性持久发展。

  任何慈善方式,都是要汇聚人们的善心来帮助弱者。任何慈善方式,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渠道耗损”。平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互联网大病筹款平台才能健康有序发展,真正让受助对象获益,营造人人关爱、人人互助的良好社会风尚。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国际新闻·广告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评论
   第06版:要闻
   第07版:云上103
   第08版:出彩
唱响“大合唱” 护好母亲河
“苦恼”过后有“甜蜜”
当心“入坑”
政如农功 日夜思之
逆向思维破解扫码难题
让空置车位“动起来”
用心用情用力服务春耕
互联网大病筹款平台亟需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