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兴安把他新出的散文集寄给了我,是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硬壳布面,印制很是精美。这是兴安的第二本散文集,头一本是《伴酒一生》,他的评论文章远比散文写得多,足有百万字。收到兴安从北京邮来的这本书,与他交往的33年纷杂往事涌上心头。
兴安的这本散文集的书名是《在碎片中寻找》,这个有着后现代意味的书名引起我的阅读兴趣。这本书从结构上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写作者的家乡,写他出生、成长的兴安岭和呼伦贝尔大草原,还写他个人文学艺术的经历与感悟;第二部分是作者对国内当代作家和艺术家的回忆和印象;第三部分是兴安在阅读和研究外国作家及作品之余,写下的人物随笔,旁征博引,视角独特。三部分看似互不相关,其实密不可分,正如北京作家协会主席刘恒在对这本书的推荐语中所说:“网络时代是个众声喧哗的时代,我们随时被各种信息吸引和充斥,没有了沉默和孤独的时间和力度。而兴安终于找到一种躲避的方式,并试图构建自己的世界。”
能够明显地看出兴安构建他个人世界是快乐的,由于他感受到自己的设计是那样庄严华美,乃至于因狂喜而兴奋,创造出他的各部分之间的空间,以及他自身的一部分到他自身的另一部分所需的时间。他有意把自己炸裂成碎片,再认真寻找到这些碎片,细心观察它们,再精心把它们拼贴在一起,并从中审视出它们的意义。
我们从《在碎片中寻找》中看清后现代的叙述方式。最初叙述作者的故乡,其实是在阐明作者的文化根脉,有了家乡文化宽阔的视角和博大的胸怀,才能够利于作者今后与国内作家的沟通,利于作者吸收当今国外文学理念中优秀的成分。例如当安妮宝贝还是文学新人时,兴安就看出她代表了相当一大批年轻读者的审美,有着“疗伤”的作用。于是他就写评论支持了安妮宝贝的作品,可以说他推荐了文坛的一颗新星;例如兴安在一篇介绍美国作家凯鲁亚克的文章当中,强调指出视写作为生命的人的最本质的东西是善良。这种从人性来解读凯鲁亚克的文章我还是头一次读到,很有新意,对读者一定很有启发。
最初我们阅读时,尚不明白寻找和拼贴那些碎片的目的,不认为兴安是在有意识地创造什么。当我们读罢全书,方才知道作者的经验乃是由作者控制的意念所创造或者由集体意识所创造。受控制的意念强于集体意识多少,就以多少程度实际检验它们。集体意识被接受、吸收和内化多少,就以多少程度实际检验。所以著名表演艺术家斯琴高娃读了这本书很有感悟,她在写给兴安的信中说:“兴安,你的绘画中渗透了文学,你能感悟,所以看你的作品,我觉得你有你的独到之处,这是别人无法复制和抄袭的。你所说的碎片,其实那是你的心,你的点点滴滴,到哪里哪里就会明亮,就会有色彩。我年过半百以后,才想进入自己的内心,但是静不下来,所以我要向你学习,要静下来。在我不能演戏的时候,我也会把一些碎片,集中一下,然后加以提炼,变成一种感觉,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