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巴尔虎制毡及搓毛绳技艺

匠心传非遗 指尖有绝活

新巴尔虎左旗阿木古郎第一小学开设了巴尔虎传统制毡及搓毛绳技艺兴趣班。
毡制手工艺品。
在北京师范大学非遗传习坊落成典礼暨呼伦贝尔“非遗进校园”活动中,外国友人对巴尔虎毡制产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22年新巴尔虎左旗文化馆免费开放的“孝心传承”毡艺花朵制作培训班学员与老师合影。
(本栏目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本报记者  院秀琴

  五月的呼伦贝尔壮美辽阔。位于呼伦贝尔大草原西南腹地的新巴尔虎左旗,吸引游人眼球的不仅有无边的美景,还有脱胎于“非遗”技艺、具有浓郁文化底蕴的文旅商品。从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巴尔虎制毡及搓毛绳技艺中走出来的“毛墩墩”系列,就以其精湛的加工制作和精巧的设计形态,“萌化”了很多人的心。随着对传统手工技艺的挖掘、整理和保护,这项古老的技艺在创新性传承、创造性发展的轨道上焕发出崭新的生机与活力。

  悉心教授:老辈人培育新传人

  我国的制毡工艺延续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始兴于北方草原。这里气候寒冷,以畜牧牛羊为生的游牧民族对于能够保温、防潮、挡风的毛制品格外喜爱,人们居住毡堡,用毡作褥。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张红娟、刘金全在《毡艺史话》一文中记载,宋末及元朝时期,蒙古、回、汉等多个民族在西北地区杂居,一些居民就向蒙古族人学习了擀毡技艺,从此,擀毡技艺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遍地开花。

  巴尔虎传统制毡及搓毛绳技艺是利用五畜毛皮制作各种生活必需品。2015年,这项传统手工艺被列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毡制品几乎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日常所见的蒙古包围毡子、包门用的毡帘、婴儿摇篮垫子、床毡子、座椅刺绣毡子、腕套、针线包、赛马毡鞍子、毡靴、毡帽和毡子制作的玩具摆件以及牧业生产所用的接羔袋、马鞍垫子等。”巴尔虎传统制毡及搓毛绳技艺呼伦贝尔市级传承人呼格吉勒图介绍。

  出生于1981年的呼格吉勒图幼年时便跟着奶奶和母亲接触了传统制毡技艺。2001年他从海拉尔蒙古族师范学校毕业后,深感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基础不足,于2016年考上了内蒙古师范大学雕塑艺术研究院。美术专业出身的呼格吉勒图从美术作品的视角来观察毡艺,对这门传统的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学毕业后,他拜巴尔虎制毡及搓毛绳技艺自治区级传承人道力金老人为师,系统地学习了这门技艺。

  巴尔虎制毡及搓毛绳技艺制作方法通常采用编织、缝纫、刺绣、剪切等技术。“毡绣多用驼绒和马鬃线,纺驼绒线要用骆驼膝盖绒毛和驼鬣的细绒纺成。毡绣工艺品图案常常是吉祥图、花纹图、五畜图,鲜花、飞鸟比较多见,技艺独具风格,是蒙古族制毡工艺的典型代表。”呼格吉勒图说。

  常见的毡制品一般以羊毛为主要原料,根据毡化原理不同,制毡工艺可以分为针毡与湿毡两种。“简单地讲针毡就是用戳针通过反复戳刺来毡化羊毛,湿毡则是将碱性液体,一般用肥皂水,加入羊毛中让毛鳞片胀开,并加以振动,使羊毛纤维互相缠绕,最终毡化在一起的制作方法。针毡工艺常用于制作小型工艺品或者立体造型,湿毡工艺常用于制作大型整体性的毡制品,比如蒙古包的围毡。”说起制作工艺,呼格吉勒图滔滔不绝。

  在他看来,传统毡艺和搓毛绳技艺,就是把松散的绒毛凝聚在一起的功夫,呈现的是丝丝缠绕、片片交织的“团结”之力。

  锐意创新:老手艺做出新样式

  巴尔虎制毡及搓毛绳技艺自治区级传承人道力金是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甘珠尔苏木巴音塔拉嘎查一位普通牧民妇女,她于2014年创办了巴尔虎传统制毡手工艺协会。在这里,经常可以看到不同民族的姐妹聚在一起有说有笑,道力金老人手把手地教她们制毡和毡绣手艺,几年间,协会先后发展了23名会员,培养出200多名学员,制作的毡艺、毡绣手工艺产品多达500多种。

  虽然还是老手艺,但这些手工艺品却是新样式。

  今年北京东奥会期间,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图雅带领团队制作了以“冰墩墩”“雪容融”为主题的传统毡子手工艺品,在新右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进行了展览,充分表达了牧民群众对北京东奥会的美好祝福。

  虎年春节过后,呼和浩特海关离退休办公室工作人员王红涛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了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文化馆传统工艺工作站制作的手工羊毛毡“虎年生肖”系列文创旅游工艺品,十分喜爱。“那个虎虎生威太萌了,我也想买一个。”王红涛笑着说。

  这款文创旅游工艺品是巴尔虎制毡及搓毛绳技艺的创新尝试,新左旗组织了2022年“银色巴尔虎”文化旅游体育系列活动,“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喜迎北京冬奥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年货展作为系列活动的启动仪式,吸引了不少关注,新左旗文化馆传统工艺工作站开发并制作了手工羊毛毡虎年生肖系列文创旅游工艺品——虎虎生威100只,很快便被抢购一空。

  “因为羊毛是天然纤维,制毡工艺也非常环保,不用粘贴,不含胶水等化学用品,所以在现代生活中也有很大、很好的市场,手工毡在工艺和设计思路创新之后,完全可以进军奢侈品定制市场。这样一来,就能帮助一部分贫困人口掌握技能,促进就业,增加收入,助力乡村振兴。”呼格吉勒图满怀期待,“小型化、工艺化、精品化是巴尔虎制毡及搓毛绳技艺的发展之路。”

  在呼格吉勒图绘就的蓝图中,一件设计精巧、独具匠心的小小毡绳工艺品,瞬间就能唤起草原旅人内心的乡愁记忆——弯弯曲水,袅袅炊烟,满目青绿的草场,像云朵一样自由的羊群,蒙古包里遥远的歌谣,惯熟于活计的额吉用那粗糙而温暖的双手,将片片羊毛在指尖上一遍遍地轻轻撕扯,让粘污杂乱的细毛渐渐变得松软洁白,捻线搓绳,牵系对儿女的期盼,擀制毡毯,守护家的温度……

  传承发展:老技艺焕发新活力

  2019年,巴尔虎制毡及搓毛绳技艺被列为自治区第一批“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试点项目,保护单位为新巴尔虎左旗文化馆。

  如今,巴尔虎制毡及搓毛绳技艺这一项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巴尔虎左旗文化旅游体育局、文化馆、教育局等部门的共同推动下,正在逐步走进当地小学、幼儿园。

  新巴尔虎左旗目前有道力金1名制毡及搓毛绳技艺自治区级传承人,萨格斯拉、额日格吉德玛、呼格吉勒图3名市级传承人,巴雅尔赛罕1名旗级传承人,每位传承人都有数名徒弟或传承人,通过传帮带和师生互动,年轻指导教师将传统技艺传授给了校园里的孩子,使古老的技艺焕发出新的活力。

  据了解,新巴尔虎左旗已在阿木古郎第一小学、新巴尔虎左旗第一幼儿园等相继开设了传统制毡及搓毛绳技艺课外兴趣班,每班20人,每周2节课程,在培训课程中,指导教师结合古老传统文化为爱好毡艺文化的学生定制专业课程,不断提高制毡及搓毛绳技艺非遗培训课程的趣味性、专业性和灵活性,学生的学习热情普遍提高。

  阿木古郎第一小学教师哈斯先后多次在当地文化馆主办的羊毛毡工艺培训班,参与自治区级传承人研修培训,成为非遗进校园、进课堂、进课表的主要代表。

  为了进一步推广普及巴尔虎传统制毡及搓毛绳技艺,2020年6月,新巴尔虎左旗文化馆申报成立“自治区传统工艺工作站新巴尔虎左旗分站”,目前该工作站传习所拥有毡艺传承人、手工艺人、毡艺爱好者60余名。工作站采取以传承传统制毡及搓毛绳技艺、传统针法为主的老一辈传承人为代表的团队,和由文化馆馆员、各校美术老师、服饰传承人等组成的,面向旅游市场制作毡绣旅游创意产品为主的新一辈手工艺团队相结合的运营模式,全面推进技艺的传承,特别是在进校园项目实施过程中,传承人定期进校园,在小学成立的兴趣班上课,当地各部门齐抓共管,巴尔虎制毡及搓毛绳技艺进校园取得阶段性成果。

  自治区传统工艺工作站新巴尔虎左旗分站站长呼格吉勒图说:“各级文旅部门给我们创造了很多学习的机会,比如2020年去苏州工艺美院参加文旅部的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班。下一步我们会引导从业人员多创作一些适合当代生活的、实用的毡艺产品,由此推动从业人员通过作品变现、盈利,同时会进一步推广非遗进校园活动,为后备人才打基础,为传承积蓄力量。”

  未来,新巴尔虎左旗计划推动开展更加丰富多彩的兴趣班课程,通过编写传统制毡、搓毛绳技艺校本教材和美术课程,完善教学内容。通过定期举办校园制毡及搓毛绳技艺作品展,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普及升华。

  有关专家在总结新巴尔虎左旗非遗进校园的传承效果时说,当地由文化馆牵头联合传承人和教师的力量推广传播传统非遗文化和技能,让学生从小认知并掌握传统制毡及搓毛绳技艺,达到了保护、传承、发展的预期效果。新巴尔虎左旗为传统制毡及搓毛绳工艺技能从娃娃抓起积累了宝贵经验,为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扬光大贡献了力量、提供了借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4版:特刊
   第05版:论道
   第06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第07版:要闻·广告
   第08版:区域新闻
匠心传非遗 指尖有绝活
多元文化交融的映照
赋予传统技艺更多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