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多元文化交融的映照

  □康建国

  乌素图,蒙古语意为“有水的地方”。被叫做乌素图的地方有很多,我们所谈的乌素图位于呼和浩特西北郊,这里是阴山山脉大青山的中段。这段大青山生态环境整体良好,山中沟壑纵横,沟谷中植被茂盛,地下水涵养丰富,有许多泉水溪流蜿蜒而出。因此,在大青山南麓山谷流出的冲击台地周围,围绕泉水形成了大小不等的定居点。而从乌素图沟发源的泉水,流出后被称为扎达盖河。

  明清时期黄河支流大黑河和小黑河水量过大,并不适合城市用水,适合农田灌溉。因此,明代俺答汗选择在水量适中的扎达盖河边修筑归化城,清代又在河边修了绥远城,两座城市经过几百年的兴衰和发展,共同构成了呼和浩特的前身。

  明朝中后期,阿勒坦汗与夫人三娘子寻求与明朝议和并开展互市贸易。明蒙双方实现“隆庆议和”,阿勒坦汗接受“顺义王”的封号。阿勒坦汗在大青山下今天的呼和浩特西南修建了归化城作为自己的王城。清初,准噶尔部势力强大,对其他蒙古部落构成威胁,为稳定西北局势,雍正、乾隆时期在归化城东北修建了一座新城,命名为“绥远”。今天在市中心的将军衙署就是当时清代一品封疆大吏镇守绥远城等处将军的办公地点。绥远将军在维护西北稳定,巩固北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今的扎达盖河已经变成季节河,在乌素图村还有泉水涌出,吸引周围很多人来这里取水,享受大自然原生的馈赠。乌素图村隶属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攸攸板镇。板,来自蒙古语“板升”,是蒙古语对汉语“百姓”的发音,后又用汉字音译而成。这里最初是一片农业区,这和康熙皇帝的和硕恪靖公主关系密切。公主府就坐落在临近乌素图的扎达盖河边,公主出嫁后一直和驸马生活在扎达盖河旁。她在呼和浩特一带做了很多善举,在呼和浩特市南郊的清水河县曾发现有四通与公主有关的“德政碑”,留存至今的地方志和相关金石碑刻,都或多或少地记述了公主的“德政”,尤其是在开发农业、奖励耕织等方面。当时这里的农民种植蔬菜瓜果,也主要是供应公主府的用度及其周边市民的日常所需,但也发展了土默川的农业生产,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乌素图沟,还是大青山上一条通往漠北草原的通道,今天的104国道就从此经过。明末清初形成的万里茶道,呼和浩特是驼路的起点。从归化城出发的驼队,穿过沙漠、戈壁和草原,远赴蒙古、俄罗斯、欧洲。商队在乌素图集结后,经乌素图沟到山后的武川,向北进入漠北草原。万里茶道的兴起,带动了呼和浩特商业的繁荣,商业的繁荣促使了大批以商业为生的回族群众聚集于此,因此在山口形成了一个回民街区,为往来客商提供饮食、住宿、货物、向导等服务。这也是呼和浩特回民区设置的由来。

  沿扎达盖河向下过公主府就是清代的绥远城,绥远城晚于归化城而建,因此当地人称归化城为旧城,绥远城为新城。这一段扎达盖河正是呼和浩特新城区与回民区的界河。呼和浩特的新城区与其他市县所设新城区不同,其他很多都是想不出名字的权宜之计,而呼和浩特的“新城区”,却是实至名归,可以说是一个历史名称。

  在清代,归化城生活着很多蒙古族群众,绥远城则住着满族八旗兵丁,他们携带家眷生活于此。乌素图则有很多从事农业生产的汉人和中原的商旅,在他们中间又聚集着众多回族商人,可见此时的呼和浩特恰是一个多元民族汇聚之地。

  多民族的汇聚和多元文化共存共生,塑造了呼和浩特不一样的生活面貌。这些传统生活文化,已经深深融入到了呼和浩特人的生活中,从饮食上就可略见一斑。山西汉人的饸饹面、莜面、烂腌菜,回族的羊杂面、锅盔,蒙古族的牛羊肉、奶食品在这里交叉融汇,造就了呼和浩特特有的羊杂、焙子、烧卖等地方美食。

  乌素图的泉水,滋养了呼和浩特的各族群众,述说着呼和浩特城市发展史。今天乌素图的泉水已经没有了往日的丰姿,但乌素图作为呼和浩特的重要水源地、生态涵养区,仍是这座城市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根基。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草原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4版:特刊
   第05版:论道
   第06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第07版:要闻·广告
   第08版:区域新闻
匠心传非遗 指尖有绝活
多元文化交融的映照
赋予传统技艺更多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