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盟作家赵艳的长篇报告文学《袁隆平与兴安大米》,近期由远方出版社出版,全国发行,这不仅是文学盛事,也是作家的文学关照、文学理念的一次新飞跃,值得祝贺。
这部书的问世,文本意义重大,是一部关注粮食安全的文学经典,是一部纪念“稻神”的功德礼赞,是一部科技扶贫的战地史诗,是一部乡村振兴的叙事长歌。
这部书,作家以袁隆平院士专家团队在兴安盟改造盐碱地,将万顷荒地变为“大粮仓”的艰辛历程为叙事主干,讲述兴安盟人民向荒漠要粮、向盐碱地要粮的故事,注入了作家的深沉文化思考、深切的热情瞩望、深远的人文关怀、深邃的文学凝眸、深厚的笔触交响。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安全是国家战略,牢牢掌握粮食生产和把握粮食安全是长期艰巨的任务。2022年4月1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三亚市崖州湾科技城的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调研时指出,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并讲到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农业科研工作者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拿出十年磨一剑的劲头,勇攀农业科技高峰。无论南国北疆,粮食安全是大事。
我国文化传承中,有孔夫子“读书不为稻粱谋”,有杜甫“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一路走来,走到了院士袁隆平用平生所书写的“一生只为稻粱谋”的精神格局,袁老的济世仁怀、普世情怀,足见一斑。
赵艳从长篇历史小说《图布台》、长篇纪实文学《红草原》,到这部《袁隆平与兴安大米》,她的创作实践和创作关注,从历史走向现实,从成熟走向熟稔。这部书被列为内蒙古出版集团重点图书名录,可见对此书的文化传承、文学精神,乃至传播价值的立体定位的非同小觑。
书中文章的分辑页背景图是一双捧满稻谷的大手,喻意“中国人要把粮食牢牢抓在自己手中”的“粮食安全”战略。每辑页脚上写有一句袁隆平院士的一句话,从1到6章的辑页依次为:改造1亿亩盐碱地种水稻,让天下人都吃饱饭;我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让人类摆脱饥荒;拓荒人精神薪火相传;人就像种子,做一粒好种子;依靠科学进步就能养活中国;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这无疑是袁老斑斓的人生梦想和一生为誓言的踔厉笃行与行稳致远,作家选用这些句子,自有作家的深意,不言而喻。
作家历经3年多时间采访百余人,风里来,雨里去,跟踪采访袁隆平院士工作站专家、兴安盟农业科研人、种稻人、农民企业家、袁老的学生,事例情真意切、生动感人。她翻捡兴安盟水稻起源发展的百年耕种史,夙兴夜寐,方得始终。作家轻松运笔,诚实叙述,把握历史与现实交替的精微,从宏观立意,以鲜活的故事书写时代的恢弘变迁,在传统观念和现代思潮碰撞的光火中,寻找兴安人战天斗地的精神寄托;从小事着笔,用审视且敏锐的目光扫描社会经纬,站在多民族团结融合的基石上,书写创造与辉煌、团结与奋进。
农民增产增收了,兴安人再也不飘无定所地外出务工,一扫以往的愁容,把欣喜和幸福的神色挂满眼角眉梢。兴安大米如飞燕,飞入大江南北,黄河内外,一扫往日“贴标”的尴尬与不堪。
兴安盟是具有红色传承的地方,这里的人民铁血铿锵,在民族兴衰的关键时刻,义无反顾,把民族间的手足情凝聚成北国的“石榴籽”,诠释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团结壮歌,谱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壮丽诗章。
赵艳紧紧把握报告文学的创作规律和创作特点,运用文学艺术,真实、及时地反映了袁隆平与兴安大米这鲜活的社会事件和人物活动,以及多彩多姿的生活,牢牢把握报告文学的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进行真实的事件描摹。文本不做割裂,不做缝合,深度潜行,平和入心,安然入理。没有过多、过于华丽的文学词藻,没有运用过多的文学技巧,以“我”的视角,不偏不倚,守正创作,娓娓道来,合奏出希望田野上稻浪翻腾、稻花飘香、稻田深处乐丰年的雄浑交响。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走了,给91岁的水稻人生画上句号。一路黄花,万人送别,无数哽咽,雨泪交加,天地怆然,举世悲恸,一代“稻神”带着一束稻种奔赴天堂,化成一颗“袁隆平”星座,凝视宇宙中这一个称之为“地球”天体的蔚蓝。
那是2018年10月16日第38个“世界粮食日”,金风送爽,和风徐徐,“袁隆平水稻院士专家工作站授牌仪式暨兴安盟大米产业发展论坛”开幕式,袁爷爷来了,轮椅上的他身形矍铄,面颊清瘦,目光深邃,笃定地观望北国兴安那一片白茫茫的原野,在那时他心中的绿色丰饶无际、翻腾成海。兴安盟是“袁梦计划”的启航之地,也是袁老的“梦圆地”。3年的踔厉奋战,“袁梦计划”如期实现。
之于兴安人对袁隆平的敬重和感情,兴安艺术家在他90岁华诞之时,合著《兴安稻香》两首小诗作为特殊生日礼物,读来隽永深长。
阿娜尔《一粒稻米的忧伤》:如若你刚好要回江南/请你捎去一粒稻米的思念/请你告知江南的每一粒稻米/与它们同根同祖/与它们一脉相连/与它们一样也都姓袁。
邵琦《一株植物的父亲》:你原本是女儿的父亲,是儿子的老爹/只因一件事情,你目光炯炯地徜徉在田野/寻找你前世的孩子/它若是我们人间里的也可以呀/偏偏它只是一株稻子,一种野草般的植物/看着翻滚的稻浪和你沧桑的脸/刹那间找到一位耄耋老人/曾经葳蕤的青春岁月。
读着这样的诗句,还有谁不能理解袁隆平与兴安的缘分,还有谁不能理解兴安人们心中对袁隆平的敬仰?发自肺腑,饱含深情,不舍不分。
如今,兴安盟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变成了“绿洲”,北大荒变成了“北粮仓”,兴安大米的馨香、糯软、可口、高产,被世人交口称赞。这不仅是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完美答卷,更是对袁隆平的报答,也是兴安人生生不息的精神和物质创造、共同建设家园的奋斗写实。
我说《袁隆平与兴安大米》是一篇战天斗地的精神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