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工精技良 镶红铜龙纹方豆】

  □黑王辉

  藏品:铸镶红铜龙纹方豆。

  年代:春秋时期。

  质地:青铜。

  规格:高30.5厘米。

  特点:使用铸镶工艺,是我国古代在青铜制造中的一大进步。它利用不同金属的属性,在倒模之前将另一种材料制成的图案放在模范中固定,使最后倒模出来的青铜器和放置的金属材料图案完全融为一体,不仅美观,而且永久都不会松动。

  渊源:据史料记载,青铜豆起源于殷商年代,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它不仅作为盛放食物的容器,还是一件十分重要的礼器。《说文解字》中说:“豆,古食肉器也。”豆作为盛放肉类的容器,在祭祀时被广泛运用,古人有“无豆不成礼”之说。青铜豆的造型和现在的高足盘类似,上部呈圆盘状,盘下有柄,柄下有圈足,有的还有盖子,像“豆”字。

  豆的出现最远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在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中,都有豆的出现。商周时期,随着冶金技术的推广,青铜器成为器物主流,青铜豆大量出现。到秦汉以后,随着小巧轻便的器形出现,略显笨重的青铜器渐渐被淘汰,豆类青铜器便成为一种摆设。

  文中的铸镶红铜龙纹方豆呈方斗形,向下渐收成小平底。盖和盘相似,仿佛倒扣在盘上。盘下有柄,呈八棱形,底为覆盆状圈足。盖和盘两侧有对称环状耳,盖顶四角各有环状纽。盖、盘和底部装饰铸镶红铜龙纹图案。红龙两两相对,身体弯曲,尾巴上翘,冠角上曲,威风凛凛,生动活泼。在盘底和盖内,均刻有铭文“怡之食奇”,成为这件藏品的重要研究资料。

  铸镶红铜龙纹方豆1978年出土。那年8月的一天,河南固始县城关镇砖瓦厂工人在郊外的固始侯古堆取土,无意间发现了一处春秋战国时的古墓,文中这件青铜豆便在古墓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中。它形状为方形,不同于常见的圆形,表面还有红铜的龙纹。青铜器上出现红铜,当时还是第一次发现。起初,专家们认为红铜是嵌镶在青铜上的,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它并非嵌镶而是铸镶。因为通过X光片结果显示,青铜龙纹的背后有锥形乳钉,显然就是在铸镶时起固定作用的,所以虽然历经2000多年,红铜龙纹与方豆依然密不可分。

  别看嵌镶与铸镶仅一字之差,制作工艺和结果却大相径庭。嵌镶工艺较为简单,在器物表面留下凹槽,将金属嵌入其中即可。时间一长,两种材料之间就会产生缝隙,镶嵌的材料会松动,甚至脱落。铸镶就不一样了,它利用不同金属的属性,在倒模之前,将另一种材料制成的图案放在模范中固定,最后倒模出来的青铜器和放置的金属材料图案完全融为一体。

  点评:铸镶工艺的出现,使青铜器的制造水平上了更高一个台阶,说明当时工匠已经认识到不同金属的属性。铸镶红铜龙纹方豆的出现,有力证明了我国在青铜器制造工艺方面的进步,以及古代工匠无穷的智慧。勤劳勇敢的先人,给我们留下了这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藏所:河南博物院。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6版:要闻
   第07版:北疆文旅
   第08版:兴安
   第09版:出彩
   第10版:鄂尔多斯
   第12版:收藏
【工精技良 镶红铜龙纹方豆】
【青铜典范​ 商代四羊方尊】
【国之重器 西周大克鼎】
【妙夺化工 曾侯乙尊盘】
【易守难攻 三国青瓷坞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