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之重器 西周大克鼎】

  □张宝清

  藏品:大克鼎。

  年代:西周。

  质地:青铜。

  规格: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腹径74.9厘米,腹深43厘米,重201.5公斤。

  特点: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国宝级文物。大克鼎又称膳夫克鼎,是“海内青铜器三宝”之一。大克鼎内壁铸铭文28行、290字,是研究西周历史重要文献,对于研究西周时期的职官、礼仪、土地制度等都有极为重大的意义。它的内容分为两段,首先是器主克赞美祖父的功绩,记叙周王因此而任命克担任膳夫之职,负责出传王命的要任。西周时期的职官授受,采用的是世卿世禄的世袭制,因而青铜器铭中往往可见长篇赞美祖先功绩的文字,这种习惯,既是出于礼仪的要求,亦承载着宣明继承资格,表达效法祖先,继续尊奉王室决心的政治作用。

  渊源:鼎是中国器物造型中最早的器型之一,其渊源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鼎身下有三足,便于直接支在火堆上加热。进入青铜时代,鼎更是作为祭祀和宴飨等礼仪场合中重要的食器。

  在周代,有所谓“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数量的规定。随着这种等级、身份、地位标志的逐渐演化,鼎逐渐成为权力的象征。文中这件鼎是西周晚期(孝王时期)一个叫克的大贵族为纪念祖父的丰功伟绩而铸造的,故命名为“大克鼎”。鼎口有大型双立耳,口沿微敛,方唇宽沿,腹略鼓而垂,呈敛口侈腹。鼎足着地点比上端略宽大,重心略向外偏,是典型的周鼎器形。颈部饰有三组对称的变形饕餮纹,相接处有突出的棱脊,腹部饰一条两方连续的大窃曲纹(即波曲纹),环绕全器一周。鼎足上部另饰有突出的饕餮形象三组。鼎耳饰有相对的龙纹。

  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大克鼎在陕西扶风(今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任村)的一处窖藏出土,窖藏中有1200多件青铜器,一同出土的还有一套七件小克鼎,一套六枚编钟(克钟),另有盨2件,镈1件。大克鼎先被柯劭忞买下,又被晚清金石收藏大家潘祖荫重金购得。潘祖荫死后,其弟将鼎运回苏州老家。民国初年,曾有美国人以数百两黄金求购,被潘氏后人断然拒绝。1937年苏州沦陷,主持家务的孙媳潘达于果断地与家人将大克鼎秘密埋入后屋。后来,日军不断到潘家求索此鼎,有时一天竟去七次之多,终未得手。新中国成立后,潘达于将鼎捐献给国家。

  点评:大克鼎雄伟凝重的造型,是中国古代青铜工艺达到巅峰的历史见证。大克鼎足着地点比上端略宽大,重心略向外偏,是商代柱足演变为周代蹄足的重要例证。波曲纹的出现打破了商朝以来纹饰的细腻和对称。大克鼎的纹饰更加粗犷,这标志着青铜器的纹饰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西周时期青铜铸造技术精湛,铭文一般都能够体现出墨书的笔意。大克鼎上的铭文字体规范,字迹优美,笔画圆润,结构和谐,是西周晚期具有代表性的金文字体之一。大克鼎铭文的格式、体例以及铸刻方法,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藏所:上海博物馆。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6版:要闻
   第07版:北疆文旅
   第08版:兴安
   第09版:出彩
   第10版:鄂尔多斯
   第12版:收藏
【工精技良 镶红铜龙纹方豆】
【青铜典范​ 商代四羊方尊】
【国之重器 西周大克鼎】
【妙夺化工 曾侯乙尊盘】
【易守难攻 三国青瓷坞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