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之大者,民生之本

——长篇报告文学《袁隆平与兴安大米》读后
  ◎刘成

  读赵艳长篇报告文学《袁隆平与兴安大米》,深受感动,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是一部以粮食安全、国计民生视角切入的事关国之大者、民生之本的重大现实主义题材优秀作品。这部书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专家团队在兴安盟改造盐碱地、将万顷荒地变为“大粮仓”的艰辛历程为叙事主线,塑造了袁隆平院士可敬可爱的英模形象,生动讲述兴安盟人民在袁隆平院士的带领下,向荒漠要粮、向盐碱地要粮的故事。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民生之本。袁隆平院士为首的水稻科研专家团队和兴安盟农牧民是实现这个思想的实践者和开拓者。2018年,内蒙古首个袁隆平水稻院士专家工作站落户兴安盟,这是国内首个袁隆平院士苏打型盐碱地工作站。这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三个梦想中第三个梦想的实践地和“袁梦计划”的启航之地。他在盐碱地上种出高产水稻这一技术既可以为沙漠地区的贫困人口解决口粮问题,还可改良盐碱地和沙漠地区的生态环境。

  《袁隆平与兴安大米》以真实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袁隆平院士的第三个梦想——“在盐碱地上种出高产水稻”的实现过程。袁隆平立足兴安大地,坚守一个信念,他满含感情地说:“兴安人的嘱托,就是我们团队的使命。人民的心愿,就是我们团队努力的方向。国家的粮食战略,就是我们团队的奋斗目标。”

  作者运笔纵横捭阖,视野开阔,以宏大的历史背景,艺术地再现兴安盟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步入现代农业的新征程,富有感染力地再现了兴安盟袁隆平水稻院士专家工作站试验研究耐盐碱地水稻的科研探索精神,书写平凡劳动人民战天斗地、不懈奋斗的故事,积极探寻袁隆平的人生世界、科学世界和精神世界。让读者从袁隆平院士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中汲取前进的精神力量。这部书将袁隆平院士对真理的追求,对科学的追求,凝结成为了人类永恒的记忆。

  《袁隆平与兴安大米》突出时代主题,详细记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为首的水稻科研专家团队的动人奋斗故事 ,讲述中国奇迹故事,叙写人民创造,歌咏民族脊梁,激扬时代精神。这部书在突出思想性的同时,特别关注了作品的文学性和艺术性,较好地处理了报告文学写作中真实性与文学性的关系。报告文学作为时代文体,文学表达应该是兼具责任担当和审美意义,两者合为激发读者的驱动力。读了《袁隆平与兴安大米》这篇报告文学,深感作者的审美化努力和对读者审美召唤力的满足。这部作品具有巧妙合理的叙事结构、生动鲜活的语言文字、形象鲜明的人物刻画、独具风格的创作呈现,以及深刻思辨与饱满情感的交融传达。

  《袁隆平与兴安大米》以6个篇章结构全书,第一章:袁隆平的第三个梦想;第二章:唤醒沉睡的土地;第三章:改革开放的春天;第四章:牵手行走的第二故乡;第五章:走一条大农业发展的路子;第六章:百年追梦,圆梦小康。全书6大章30小节叙事结构,环环紧扣,巧妙合理。

  《袁隆平与兴安大米》突出了袁隆平院士高大而平凡的形象。袁隆平首先是一个伟大的人。他是“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是国之栋梁、民族脊梁。他为什么那么伟大呢?一、他是中国人吃饱饭的恩人;二、他的技术是全人类的恩泽;三、他的技术使得我国粮食安全在战略上处于绝对主动。袁隆平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地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水稻技术体系。他的贡献是为全人类作出的贡献,是世界性的贡献。他不仅让人们远离饥饿,也为中国人赢得荣誉和尊严。袁隆平的一生,无私奉献,他心系百姓、心系世界,他关注温饱、关注人民,他敢于创造、不畏艰苦又淡泊名利。袁隆平的贡献旷古烁今,“神农”“杂交水稻之父”是对他名副其实的称赞。袁隆平用智慧和汗水描画辉煌蓝图,用热血和生命铸就不朽丰碑!其次,袁隆平还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给人一种质朴平和、细腻隽永的印象。袁隆平和普通人一样,有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他写的《稻子熟了,妈妈我想你了》一文情深意切,催人泪下。作者笔下的袁隆平鲜活亲切,甚至还有些可爱,让人心平气和地读完之后回味无穷。

  《袁隆平与兴安大米》还书写了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玉烛、袁隆平水稻院士专家工作站站长王世刚、专家刘建兵、基地工作站技术员杨忠等协助袁隆平院士工作的专家们,他们的默默奉献也非常感人。在这些人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神农”的身影和影响。这些专家团队科研人员的潜心研究、无私奉献,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的赤诚之心,永驻兴安人民的美好记忆中。

  《袁隆平与兴安大米》中书写的人物数十个,其中双榆树嘎查驻村第一书记韩军这个人物写得比较鲜活。他是电影《枫叶红了》的男主人公韩正的原型。袁隆平水稻院士专家工作站入驻后,韩军带领双榆树嘎查农牧民种稻,让1350亩盐碱地飘出阵阵稻香。人们眼中的韩军,年轻带着朝气,穿着简朴的运动装,身材瘦高,皮肤黝黑,脸上挂着晴朗的笑容。他被上级委派到双榆树嘎查任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入户调查,一年内走遍了全村363户人家,记下5本厚厚的民情日记。他走村串户、盘腿上炕,跟牧民拉家常、摸情况、想对策……读到这里,驻村干部深入群众、为百姓服务的形象跃然纸上。

  古城村书记赵晓芳也是写得很成功的人物。他身材壮实,脸色黑红,声音洪亮,人们常常被他的爽朗、幽默感染。他带领村民,在袁隆平院士指导下,成功地种植出“冷水有机稻”,再现“水稻之乡”的盛景。袁隆平水稻院士专家工作站在古城村建立种子繁育基地,水稻品种技术的改良给古城村带来新的发展契机。此外,种稻户朴成奎、张海峰,朝鲜族技术员、本地水稻专家朴勇基,农民水稻专家柳玉山、尹万铉,与蒙古族兄弟结成“安达”的朝鲜族金凤石夫妇 ,相识相爱的赵龙元与朝鲜族女子金粉善等人物,也都刻画得活灵活现。

  《袁隆平与兴安大米》整部书用文学语言叙述,许多景物描写和心里描写采用的是抒情散文语言,生动优美,感人肺腑。“草原上盛开的金达莱,一片艳丽,在凄凉孤寂的岁月里,散发出多少芳香,给了他们多少企盼”“在布谷鸟开始鸣叫的季节里,大片杏树的花香弥漫了乡野,稻农们开始了育苗、插秧的劳作。”美丽景色的描写紧扣人物的心灵深处,更显作者的语言功底。在集中描写兴安大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第二章里,“融为一体”这4个字多次出现,深深地表达了各民族人民与这片土地的融合、各民族兄弟姐妹和谐相处共同奋斗的感人事迹。书中有一段描写一生躬耕于田亩之间的朝鲜族老农民的双手的段落:“朴成奎还记得照片上祖父那双粗糙的、棕褐色的手,手上那被岁月风霜刨出的沟壑,像是时光刻下的痕迹,让人看了难以忘怀。”多么精彩的描写,就像一幅雕刻画。朝鲜族民歌《搬家歌》、蒙古族民歌《可爱的枣红马在奔驰》的引用,以及山东移民方言的运用、北方正月十五“填仓”和煎饼卷着大葱吃的民俗描写,给作品增添了民族特色和地方风味。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读报告文学《稀土之光》
~~~
~~~——长篇报告文学《袁隆平与兴安大米》读后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4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5版:云上103
   第06版:北疆文旅
   第07版:兴安
   第08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视界
   第12版:收藏
原型意象的生动诉说
艺术审美中的爱
国之大者,民生之本